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城镇化的意义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

2023-05-14 10:44分类:SAR 阅读:

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引导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城的城镇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及若干配套文件。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路径和任务举措。我省县域经济发达,县城的城镇化基础相对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把握。

第一,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是破解“大城市病”的有效举措。一直以来,我省县域发展速度较快,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中心城市能级不足、产业平台低小散的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为抓手有力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成效显著,也面临着人口超载、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产业、人口向县城集中集聚,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第二,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让“量大面广”的县城成为活跃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基建投资、居民消费增长均有所回落,成为需求侧短板。而53个县(市)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县城人口约为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量大面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拉动投资并激活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对保增长、稳经济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2021年,我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541元,在各省中排名第一,但对标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山区26县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但GDP总量仅为全省的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虽持续缩小,但仍有较大的差距。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广大山区、海岛地区以县城为龙头,认真谋划其战略定位和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辐射广大乡村地区,缩小地区、城乡差距。

本报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再次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

“‘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如此总结。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积累了哪些经验成果?当下的城镇化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农业人口转移、户籍制度改革,乃至城市风貌、建筑水平、城市治理等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需在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制度壁垒消失后,农业转移人口也需要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城乡空间持续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市规模结构持续改善。到2021年末,全国城市数量已经达到691个,比2012年末增加34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增加8个;县级市394个,增加26个。建制镇21322个,比2012年末增加1441个。

专家认为,“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仍任重道远。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到,应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为何要如此重视城乡空间?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指出,在城镇化发展的前期,城市化快速扩张是二维的,是基于土地发展的逻辑。如今,我国空间规划划定了三条红线,城镇建设有了边界,耕地和生态有了红线,建设用地、空间有限。为此,城镇化不能依赖于土地逻辑,而是基于“空间逻辑”。空间是三维的,是存量建设的功能再造,需要通过策划和运营实现经济增值,城镇空间随着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动态的。

其中,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分析表示,县城多位于城乡接合部,能够达到农民就近进城的条件;与此同时,县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也能够反哺县城;另一方面,县城的历史欠账比较多,市政交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够,公共服务的品质比较低,制约了现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县城建设,并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体系。

从“进城”到“留城”

2022年3月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第一条便要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提高市民化质量?2022年初就已经制定了具体方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改造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诸多措施都是围绕“人”来开展的。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就在于能够以人为核心。陈耀指出,过去的城镇化过程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只考虑到了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现在则会更多地考虑居民在城市中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核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飞跃。2014年以来,全国有超过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比例提高,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落实,2021年90.9%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

“针对大龄进城人员,需要有技能培训,增加收入;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则需要配套的保障性住房来减轻住房压力。与此同时,还要继续缩小进城人员在户籍制度、社区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城市人员的差异,争取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是以人为核心。”陈耀提醒,现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制度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农业转移人口也要提升自身融入城市的能力,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人员,也需要培养在城市里生活的习惯,这些方面同样是很重要的。

孙文华进一步指出,我国已提出“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需要就近转移就业,实现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当前,存在地区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及公共服务差异,土地财政不该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当以“消费”增长为主要方向,在金税四期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问题,并以科技手段创造消费空间,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陈耀表示,城镇化带动投资需求,老旧小区改造、住宅建设、商业建设、县城医院的建设,都是能带动投资的。另一方面,人口集聚进城,也是能带来巨大消费需求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体包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等方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一般情形下,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1.3%;城镇化率进入60%之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至3.5%,此带动效应约为城镇化率50%至60%阶段(只有1.7%)的2倍多。

在带动投资的同时,城乡环境的改善更是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019~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更美丽,公共服务更完善,社区关系更和谐,美好社区底色凸显。

但新型城镇化对内需的带动作用远不止于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飞指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居民在物质型消费基本饱和后,逐步成为引领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信息、旅游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力军。也就是说,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城镇化不仅拉动消费规模的增长,而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张飞预计,到2025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将由2021年的44.2%提升至约50%,开始进入服务型消费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贵州省人大代表、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强。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贵阳1月15日电(陈洁泉) 2023年贵州“两会”期间,贵州省人大代表、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强建议要坚定不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围绕城镇布局、基础配套、城市治理等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刘强介绍,2022年六枝特区紧紧围绕“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目标,聚焦“五大提升”,坚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镇“四改”有序推进,“一心双轴五重镇”城镇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30平方公里,城镇率达42.65%,城乡差距逐步减小。

在此基础上,刘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刘强建议,围绕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和25万人口的小I型城市目标,立足“三区三线”划定,加快编制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复兴大道、北环路、六黄路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四改”配套。刘强建议,聚焦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造宜居城市目标,加大城市“四改”力度,全力补齐学位、床位、摊位、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水平,同时积极争取将强弱电线缆入地及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四改”支持范围,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刘强建议,深入开展“问题楼盘遗留问题”“政府性拆迁(棚户区改造)遗留问题”“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三大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推进城市占道经营及“飞线”“脏乱差”治理,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是继工业化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新引擎,是乡村振兴战略 未来落脚深根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后城市化或现代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契机。 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道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重 要价值&现实意义呢?

我们说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那新在哪呢?我觉得新在“人”, 新在“模式”,也就是说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重在以“人”为本,以“高质量发展” 为向。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要在 2035 年实现 75-80%的城镇化率, 现在城镇化率发展进入了中后期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但总的判断是新型城镇 化还有一个较长的红利期。因此,未来以县域或小城镇为基础单元的围绕中心大 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道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与否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同时,从中发现在 2014 年后 的返乡潮与返乡创业现象日益增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越发凸现、乡村隐 形失业人数越来越严重、城镇绿化与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紧迫、以及很多城市人 欲复兴“乡村生活”模式,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渐高涨等等。从而形成了 乡村振兴战略内部发展需求的驱动力,那就是:农村居民在县城买房与留在乡村 居住的两种生活方式的平衡。这彰显出了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总方向,乡村 振兴的核心任务是必须为农村居民提供较高质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不论 城镇化率如何发展,未来都会有近 20-30%的人居住生活在乡村,这是一重大课 题。若只是从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切入来解决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显然是不切实 际的。

那未来应该怎么办呢?

故而,乡村振兴发展未来成功的关键不是农业发展问题,而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建 设方式。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呢?最重要的是要规划和解决好乡村振兴 战略的一系列产业深耕问题。即科学的产业规划与适度的产业引进,成败在此一 举。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产业梯度转移和有效延伸”。那需要引进 什么样的产业呢?又该怎样引进呢?从目前各地政府操作的模式来观察,大部分 都在不切实际的引进所谓先进制造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而完全忽视了真正起作 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叫“中低端产业”。所以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现象是 招商不成、策划不了、资源不配、规划乱像以及人才下沉不到位等恶性结果,严 重破坏了镇乡村土地集约化利用价值,使得很多工业化园区成为了空城导致了大 量资产闲置,彻底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因此,未来各级政府或县 镇村都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你的区位在哪?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的劳动力群 体在哪?你的生产要素在哪?你的特色资源是什么?在你区域的产业空缺或未 来市场潜在需求是什么?等等,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而不能凭高大上意念搞 所谓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华而不实之举应该停止。

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现在农业占我国 GDP 比重在 7.7%,未来还会缩。而且目前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渠道,而主要是来自非农业 收入。同时,随着“逆城镇化”浪潮的兴起,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乡村将成 为很多人的“宜居之所”。这才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最终模样,也是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梦想。

所以,今后怎么解决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及 怎样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怎样提供好各种服务、怎样复兴乡村生活 模式、怎样配套乡村农文旅产业、休闲农庄、怎样构建乡村养老中心、青年创业 孵化器中心以及怎样引进梯度产业转移等等,从而更好地解决好农村居民的“非 农就业需求”。这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价值和重要意义。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股票行情(300307股票退市)

下一篇:全息通信概念股(数字经济概念股龙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