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中创新航(中创信测公司)

2023-04-11 00:50分类:ARBR 阅读:

没有一家动力电池厂商,愿意见到客户亲人变对手,中创新航尤为如此。

10月27日午间,广汽集团控股的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埃安”)宣布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公司由广汽埃安控股,总投资109亿元。公司将开展电池自研自产的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当日午后,广汽埃安的电池最大供应商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的港股即遭遇崩盘,宛若梦魇。在收盘时,中创新航股价报22.8港元/股,跌34.58%,总市值仅剩404亿元,市值在上市不到一个月跌去四成。

广汽埃安的一则消息,何以重创中创新航?中创新航的上市招股书中显示,在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对广汽集团的销售收入在中创新航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26.6%、55.1%、51.9%、31%。而广汽集团是广汽埃安的控股股东。中创新航电池在广汽埃安Aion系列的渗透率达到了70%以上。

在外界看来,广汽埃安不仅是中创新航最大的客户,后者能够在短短两三年间,冲到如今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第三的位置,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广汽埃安的一手扶持。

资本市场的反应过激了吗?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广汽埃安成立电池公司,是希望打造自我造血能力,实现未来进一步盈利,但由于技术、产能限制,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与中创新航的“联姻”关系;但对中创新航而言,让投资者担忧的恐怕更是其客户开发的能力。一旦与广汽的捆绑有所松动,在目前客户资源有限、乃至重大国际客户稀缺的情况下,公司未来又该如何在国内以及全球市场中续航。

当新能源车企开始自造电池

广汽埃安此次豪掷百亿建立电池厂,早有伏笔。

今年3月,广汽埃安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试制线开建,试制线包含了从浆料制备到电池包的电池全流程生产工序,并将建成材料研发、理化测试、电性能等实验室。

在今年7月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埃安的董事长冯兴亚又表示,将会通过自产电池的方式,减少对于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语音刚落,8月25日,广汽集团即发布两则公告,一是同意设立自主电池公司,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及广汽商贸分别持股51%、40%、9%。自主电池公司首款产品将采用广汽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工厂将在今年底开工建设,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

广汽集团表示,自主电池厂前期产品以配套广汽埃安及广汽集团内企业为主,后续将拓展外部市场,开展市场化运作。

同时,广汽集团还同意参股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电池包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据了解,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广汽埃安处于头部阵列。其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销量分别达6万辆、12.02万辆和18.23万辆。今年9月,广汽埃安单月销量已经超过3万辆。

一辆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约40%,电池也是整车性能的关键。在上游原材料成本高企的当前,新能源车企自造电池已不算新鲜。在国内,近期就有蔚来汽车注册成立电池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董事长李斌亲自挂帅。而国外的大众、奔驰、宝马、通用、特斯拉也早已布局电池工厂的建设。

然而,澎湃新闻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相较于技术、产线已经高度成熟的电池厂商,车企在现阶段切入动力电池赛道,并不具备优势。在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其自造电池的成本收益也打了一个问号。一位国内电池厂商内部人士表示:“研发生产电池门槛不低,不仅仅是技术积累,还有产业链的建设问题,这都是挑战。”

就广汽而言,在2011年,广汽集团就宣布推出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超级快充技术以及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三大电池技术,其表示,三大技术分别为用户解决了续航、快充、安全难题。今年,广汽又发布了突破型复合电池技术——基于微晶技术的新一代超能铁锂电池技术。

以“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为例,据广汽研究院电池研发部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能够让电池内部的硅负极片像海绵一样柔软有弹性,使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被限制和缓冲。

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该技术还能显著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锂离子电池可靠性。使用该海绵硅负极的电池能够续航1000公里以上。

然而,记者从不少渠道了解到,广汽的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被业内认为实际是通过收购而来。不仅如此,其曾经还从国内某头部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处购买过相关的硅负极材料产品。

此外,据广汽方面介绍,广汽集团已建立了先进的、贴近量产的电芯实验室与电芯试验试制产线,并组建了电池相关研发技术团队,从团队组成到体系建设,具备电池产业化的能力。

然而,真正要实现电池生产的规模化,需要广汽投入的资金可能远不止100亿元。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1GWh的电池产能建设通常需要投入5亿元左右,而这还不包括相应的技术设备研发、测试验证、维保服务等。电池人才也需要极大的投入,据记者从某猎头处了解到,此前国内某电池公司在招聘磷酸铁锂研发负责人、电芯材料工程师、电池包系统工程师时,给出的年薪是30—80万元。

此外,企业还要确保其生产能力的持续领先。据了解,国内的一家头部电池厂商的产线目前需要一年左右改造一次,这其中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而以国外的经验来看,车企包括大众、通用、福特建立电池工厂是跟选择与成熟的电池企业合作。例如大众汽车选择跟Northvolt AB公司合作在瑞典建厂,并与国轩高科在德国萨尔茨吉特合作开发标准电芯;通用汽车选择与韩国LG新能源成立合资企业 Ultium Cells在美国建造电池厂;宝马汽车选择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合作建厂,生产46系列大圆柱电池。

唯一的例外是特斯拉,其自研的高镍三元4680大圆柱形电池并自行生产,然而近三年该电池量产一直不尽如意,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其电动卡车semi-truck、cybertruck的生产计划。“术业有专攻。”一名业内人士坦言。

在大部分行业人士看来,广汽埃安此次宣布自建电池厂,更多的是试验性质,“是下一代技术的站位,”产能方面则是“毛毛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其研发的技术能够在现有电池技术基础上遥遥领先,那么广汽埃安可能在现有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中杀出一条血路。但如果电池性能只有5%-6%的小幅提升,那么可能仍然会维持现有和动力电池厂商的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广汽埃安已经顺利完成A轮融资,总融资182.94亿元。而根据广汽埃安此前对媒体透露的消息,其将可能在明年上市。那么,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其自造电池、打通全产业链的计划或将能够为其上市进一步造势。

中创新航何去何从?

既然如此,那么资本市场对中创新航股票的反应,是否就是过激了呢?答案也没那么简单。

在此次崩盘之前,港股二级市场投资者就开始对中创新航减持。港交所文件显示,10月10日至10月13日,摩根大通对中创新航H股的持股比例从13.2%降至3.98%。摩根大通为中创新航的全球整体协调人,深度参与了其IPO的过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家专业投行机构,在中创新航上市未满一个月,摩根大通宁可亏损也要清仓式减持,势必在资本市场引起剧烈恐慌,引发更多投资者跟风。

而在此前的招股中,中创新航的股票也在投资者中遇冷。10月5日,中创新航公布招股结果显示,香港公开发售认购不足,总共获得3245份有效申请,接近8成的公开发售股份无人问津。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9月中创新航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3.33GWh,市场占比6.88%,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占比47.51%的宁德时代和占比22.23%的比亚迪。

但中创新航产品定价相对偏低,其盈利能力被多次质疑。招股书显示,2021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单价为0.65元/Wh,对比广汽的其它电池供应商,孚能科技21-3Q的电池均价为0.67元/Wh;宁德时代21-3Q动力电池均价为0.77元/Wh。

招股书并显示,2021年中创新航实现收入68.2亿元,同比增加141.3%;主要得益于约3.6亿元的政府补助及补贴,公司当年扭亏转盈,实现利润1.1亿元。2021年中创新航整体毛利率仅为5.5%,同期宁德时代为26.3%;今年一季度,中创新航毛利率回升至8.2%,但仍低于同期宁德时代的14.5%。

此外,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诉讼已拉锯了一年多。去年7月,宁德时代对中创新航提起诉讼,专利纠纷涉及的5项电池相关专利覆盖中创新航全系产品。宁德时代索赔1.88亿元,今年5月,又将金额进一步提高至5.18亿元。8月,针对中创新航新的专利侵权,宁德时代再度提起诉讼,添加了不正当竞争,索赔金额1.3亿元,总计索赔金额达6.4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旦败诉,中创新航损失的不仅仅是其本来就微薄的利润,其在市场投资者心中的信誉更将受到极大影响。不过就以往的经验而言,此案最大的可能是庭外和解。

而市场对中创新航最大的担忧,仍然是其客户构成。除广汽埃安外,中创新航的客户还包括小鹏汽车、长安新能源、吉利汽车、零跑汽车等。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广汽、长安、小鹏分别占到公司收入的52%、14%、8%。

“不能说中创新航当时选择捆绑广汽是错误的选择。”一名业内人士说。按照行业广为流传的说法,广汽埃安是中创新航从宁德时代手中抢来的客户。在广汽的一步步扶持和帮助下,中创新航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以大幅提升,电池出货量迅猛增长。

“这也算是毕其功于一役,因为在此之前中创新航已经亏损多年,市场也打不开。”这名业内人士说。

但在广汽之外呢?今年以来,小鹏汽车销量和利润业绩不尽如人意,美股股价从最高74.49美元/股,降至如今8美元/股左右;港股更是从220港元/股,骤降到10月29日的26港元/股。而长安汽车又选择了跟宁德、华为联合打造阿维塔新能源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合作。

不仅如此,作为一家国内排名前三的电池企业,其又在香港上市,国际投资者在意的还有中创新航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一名业内人士坦言,“就国内而言,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内卷到一定程度,未来拼的是国际市场,尤其是与韩国电池厂商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进行竞争。”

然而目前为止,公开报道显示,中创新航尚未获得一家国外大客户的订单。今年7月,中创新航宣布拟与德国一家名为BMZ集团的公司合作,未来其产品将应用在为BMZ集团的巴士、卡车、农机以及建筑机械等商用动力系统中。

而其同行竞争者中,宁德时代实现供货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比亚迪也打入特斯拉的供应链;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即将为宝马生产大圆柱电池,国轩高科供货大众汽车的电池明年装车。中创新航的国际客户拓展能力无疑是目前公司的大短板之一。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关于此次中创新航股价的暴跌也不能孤立看待。恒生科技指数连续四个月下跌,新能源车和锂电板块过去一个月也同样承受了较大跌幅。一名业内人士坦言,“新能源汽车和锂电行业已经进入了红海时代,曾经有的估值泡沫,如今已经到破裂的时候了。”

根据规划,中创新航2025年动力电池目标产能将达到500GWh,2030年预计产能达1TWh。在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创新航的董事长刘静瑜发言说,“中创新航的使命是超越商业、造福人类,共创共赢,成就伟大。”未来刘静瑜将如何掌舵中创新航,突破现有困境,可静观其变。

 

近日,中创新航(3931.HK)发布公告:

“本公司已就中国境内IPO提交了上市前辅导的备案登记,且有关材料已经递交。”

也就是说,在距离香港IPO仅三个月后,中创新航正式启动了A股二次上市!

那么问题来了,过去三个月时间,中创新航在港股的表现如何?目前的市场地位又如何?为什么中创新航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归A股?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10月6日,中创新航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发行价为38港元,募资净额98.64亿港元,成为2022年港股第三大IPO项目,仅次于中国中免(601888.SH)和天齐锂业(002466.SZ)。

但是,投资人却损失惨重。

截至1月5日,按发行价计算,中创新航跌幅为47%;按最低价计算,中创新航跌幅一度达到60%。

也就是说,无论是基石投资者,还是普通股民,包括2020年以来投资中创新航的一级投资人,目前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浮亏状态。尤其基石投资者和一级市场投资人,由于限售期的缘故,即便亏损也都还没有办法卖出,处在深套中。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港股投资人损失惨重,中创新航还要迫不及待回归A股呢?

原因无外乎:再圈一笔钱!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的统计,今年11月,中创新航装机量为2.1GWh,同比增长144.7%,全球市场份额由2021年同期的2.4%提高至3.6%。

但是,随着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快速增加,意味着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2022年初,中创新航与江门签订协议,拟投资20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规划产能50GWh;2022年5月,中创新航与武汉经开区签署协议,项目投资金额120亿元,规划产能30GWh。

根据规划,2022年和2023年,中创新航的有效产能将分别达到35GWh和90Gwh;如果按照此前披露的500GWh产能目标,中创新航的资金需求在2000亿元以上。

需要特别强调,中创新航虽然表面上实现了盈利,但其实扣非净利润还是连续三年为负,并呈扩大趋势。因此,对中创新航来说,98.64亿港元的募资净额只是杯水车薪,中创新航需要融更多的钱!

而这,便是中创新航依旧迫切回到A股的原因所在!

最后一个问题,中创新航这家公司的前途到底如何?

不妨从一个侧面来论述。

12月29日,中创新航发布公告,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宁德时代滥用专利权恶意维权和肆意诋毁的不正当竞争关系。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021年7月,宁德时代(300750.SZ)起诉中创新航,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和销售侵权产品,并索赔5.18亿元;2022年7月,针对宁德时代5项起诉专利,中创新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无效,结果5项中的3项由中创新航主动撤回,剩余的两项专利,一项维持专利全部有效,一项维持部分有效。

2022年11月,中创新航发布公告,称收到福州中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书》,要求中创新航立即停止销售侵害宁德时代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并赔偿经济损失263.25万元。随后,中创新航表示提出上诉。

一句话,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专利有效,且福州法院已经作出判决,但中创新航就是不认,双方的专利诉讼案还在拉锯。

至于背后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猜想。但是,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创新航的研发投入。

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36亿元、2.02亿元和2.83亿元,在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2021年为例,中创新航的研发技术人员为1435名,对应的职工薪酬为0.86亿元,由此计算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5.99万元。

2.83亿元的研发投入、5.99万的人均薪酬,但是却宣称拥有众多行业领先的“黑科技”和核心技术,大家不妨细品。

毫无意外,8月29日开盘,*ST信威再度跌停!

这只曾经市值逼近2000亿的白马股如今只剩下71亿市值,在200多万手的卖盘封单下,15万股民无比煎熬。

35个一字跌

继*ST保千连续28个跌停、*ST长生连续32个跌停之后,近年来A股连续一字跌停数量最多的纪录屡次被刷新。

8月29日,*ST信威迎来第35个连续一字跌停,报收2.43元,总市值约71亿元,相较停牌前的427亿元,已跌去82.47%。

虽然*ST信威的35个跌停距离今年6月华泽退创下的46个一字跌停的距离还相去甚远,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跌停似乎还没有结束。

在停牌期间,曾有多家基金公司对*ST信威的估值不断进行下调。近期,浙商基金给出2.36元的估值,意味着,距此目标价还有1个跌停板的空间。

股民"踩雷",机构无奈

部分基民也煎熬

*ST信威停牌前股价还在15元左右,市值427亿元人民币。经过了930天漫长的停牌之后,15万投资者们迎来的却是长达35个一字跌停。

事实上不仅仅是股民们一直煎熬着,等待逃生的机会,不少基民也在等待。

根据*ST信威一季报显示,截至到2019年3月31日,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两家基金公司专户均持有2000万股左右,一家股权投资机构也是持有1800万左右。

从一字跌停和封单数量来看,这些机构投资者们逃出生天的机会也不多。

A股史上最牛借壳上市

股价翻6倍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5年的信威集团在通信业知名度很高,公司先后参与制定了SCDMA、TD-SCDMA和McWiLL三大国家和国际无线通信技术标准。

2013年,北京信威以268.8亿资产,36亿增发股,40亿定增融资,一共超过300亿的资金与资产,注入仅11.71亿市值的壳公司中创信测(600485.SH),一举造就了当时“A股史上最牛借壳上市案例”。

其实借壳上市也不算啥,最牛的是借壳不到两年,公司股价就在2015年6月达到历史高点67.90元,总市值逼近2000亿,在此期间股价翻了6倍之多。

此外,公司还一度被列为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甚至被纳入MSCI中国A股指数。

占比超80%的柬埔寨业务遭质疑

股价闪崩

2016年12月23日,信威集团股价突然闪崩,直接跌停。

暴跌的原因是一篇题为《隐匿巨额债务,神秘人套现离场》的报道曝出,当时信威集团的辉煌业绩背后疑点重重。

知名度小、营业厅几乎没人、总觉得没在做通信运营商……这是报道中当地人的对公司柬埔寨运营商的印象,但据信威方面此前的说法,柬埔寨业务从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为信威集团累计贡献营收超过30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超过80%。

另一方面,信威集团在柬埔寨的"合作伙伴"柬埔寨信威,还被指是"左手倒右手",实际上信威集团的境外子公司,早已经因为经营不善而背负了巨额债务。且这些负债的担保方,无一例外地都是信威集团及其子公司。这为信威集团埋下了巨大风险。

不仅如此,在风险背后,信威集团的部分神秘股东,已经通过减持套现巨额财富。

据2016年10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套现富豪榜》,信威集团股东—杨全玉以41亿元的套现金额,位列榜单第二名。其在2014年信威借壳上市期间,通过定向增发持有公司近1.38亿股。此外有数据显示,信威集团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已经从2015年9月10日解禁之前的77.84%,下降至2016年9月30日的61.73%。

报道一出,公司股价闪崩跌停,公司对此的回应则是“报道与公司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公司已就上述不实报道出现当日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并发送了律师函。”

一个周末过后,公司股票、债券于2016年12月26日起紧急停牌,并且时间一延再延,直到今年7月才终于复牌,期间已经过了930天。

停牌三年业绩盈转亏

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8月25日,*ST信威公告称,目前公司融资困难,经营压力大,资金链紧张,公司暂时无法将补充流动资金的20.72亿元,归还至相应募集资金银行账户。

同时,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一季度,*ST信威的账面有息负债合计高达8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019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高达64亿元。

停牌三年期间,这家通讯行业响当当的公司不仅负债高企,业绩也是年年亏损。

从*ST信威的财报来看,其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全部为亏损状态,而且相应的营业总收入远远低于净利润的亏损额。

由此,信威集团同时触发了两个退市风险警示条件:净利润连续两年为负值、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4月30日,信威集团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信威”。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图右:*ST信威实控人王靖(图片来源:东方IC)

在中国现代商业史上,有两位商人不得不提,他们都因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大胆的举动而著名。

一位是牟其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他是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如今听起来,他的想法和做法也让人瞠目结舌——炸开喜马拉雅山、将满洲里变成北方香港、皮革换飞机、放俄罗斯卫星等等。

另一位是王靖,从默默无闻到成为480亿身家的超级富豪,不过短短十多年时间。大学就读中医专业的他,表示要拿500亿美元远赴美洲,到巴拿马运河旁边开凿另一条运河,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他还做起了太空项目,发射卫星。

异想天开的想法往往意味着意想不到的后果。牟其中陷入牢狱,2016年才释放;王靖执掌的上市公司信威集团(现“*ST信威;600485,SH),则因为被媒体质疑造假而停牌,期间公布的业绩又突然变脸巨亏。

和牟其中个人及家庭承担损失不同,王靖的上市公司却有超过15万股东,其带来的可能是15万个家庭的心酸苦痛。

噩梦最终变成了现实。在停牌927天后,信威集团终于宣布复牌,复牌日期是7月12日。

停牌超过两年半,终于要复牌

7月7日晚间,在等待了900多个日夜之后,*ST信威的15.54万股民总算是熬出了头。

2016年12月23日,网易财经刊发的《信威集团惊天局:隐匿巨额债务,神秘人套现离场》报道。*ST信威股价立即跌停,上交所向信威发出问询函。

报道称,让信威名声大振的柬埔寨业务,从2011年到2015年累计贡献30亿元收入,占信威收入超过八成。但在当地,这家运营商已处在破产边缘,手机和电信服务都无人使用。

对于这则报道,*ST信威曾表示,“报道描述与公司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但随后,公司股票与债券均于12月26日紧急停牌。

2017年4月,已经停牌4个月的信威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要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并且继续申请停牌。

2018年2月,信威集团发布重大重组进展公告称,由于重组涉及跨国军工行业,相关核证资料的获取所需要经历的流程远复杂于一般企业或实体。申请继续停牌不超过三个月。

这一停牌就一直到了今天。

昨天晚间,*ST信威公告称,目前,公司及有关各方正在积极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并根据本次重组的最新信息,充分评估重组的进展情况,全面评估各项不确定性,确定后续工作安排。

考虑到开展相关工作尚需一定时间,为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9年6月28日起继续停牌,停牌时间不超过十个交易日,公司预计于2019年7月12日复牌。

基金公司:最多18个跌停

自停牌以来,*ST信威发布了几十条停牌进展公告,差不过5个交易日就发布一次。公告的主要内容也被网友吐槽千篇一律,像是复印机。

虽然苦等两年多终于要复牌了,但投资者大多持“悲观”态度:

又要数板了,可怜。

5个跌停起步。

终于要复牌了,虽然也卖不出去。

一起来数跌停板吧。

投资者们的失望与悲观不是没有理由的。在股票停牌期间,公司连续爆雷,业绩大幅下滑。

2016~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0.9亿元、6.47亿元和4.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17.7亿元和-29亿元。2019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继续亏损2.06亿元。

因净利连续两年为负以及2018年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股票于今年4月30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名称由信威集团变为“*ST信威”。

面对这一切,15万股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长期投资”在这只股票上,被牢牢锁住无法动弹。

回想当初,*ST信威市值曾突破2000亿元,曾经是上证50的成份股,并一度被纳入MSCI中国A股指数。

截至停牌时,*ST信威股价为14.59元/股,总市值高达426亿元。复牌后,这426亿元市值将何去何从,让人担忧。

目前,多家基金公司都对*ST信威给出了大幅折价的调整,多数基金下调至6.28元/股,仅为该股停牌前价格14.59元/股的57%。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基金、华泰柏瑞、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只愿给予5.76元/股的估值,大概为*ST信威18个跌停后的价格。

开运河、发卫星

实控人3年身家缩水380亿

说到*ST信威,不得不提到它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婧。

成立于1995年的北京信威曾是大唐集团旗下核心资产之一,开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通信系统SCDMA、TD-SCDMA和McWiLL(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三大线通信技术标准。但2007年至2009年的连续亏损,迫使北京信威在2010年进行了改制和股权重组,由董事长王靖接盘。大唐集团减持退出,公司驶入民营化并扭亏为盈。

2013年9月,信威通信宣布拟巨资借壳中创信测,一共超过300亿元的资金与资产,注入仅11.71亿元市值的壳公司。这一罕见的“大象借小壳”交易是近年A股体量最大、融资最多的重组案例之一。

除了*ST信威之外,王靖还控制着香港尼加拉瓜运河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KND集团”)。2013年6月,尼加拉瓜国民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HKND集团在该国境内修建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该运河总长度为巴拿马运河的3倍。2014年7月7日,尼加拉瓜运河项目的路线规划最终确定。项目计划于2014年底开工,2019年完工,2020年投入使用。公开资料显示,这条运河总投资500亿美元。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开发大运河还不够,王靖还想大举发展卫星领域。

2010年开始,王靖就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清华—信威空天信息网络联合中心”并出任管委会主席,合作研制灵巧通信卫星,并于2014年9月4日成功发射“中国民企第一星”。

2016年8月,信威集团公告称,将与多家公司一起,以2.85亿美元收购以色列通信卫星运营商Space-Communication Ltd. 100%的股份,将这家上市公司私有化。

没想到,几天之后,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在地面加注燃料的过程中发生爆炸,这枚火箭搭载的,正是这家以色列卫星公司的Amos-6卫星。

这次爆炸之后,*ST信威多次公告称,各方应善意合作以评估因运载火箭爆炸导致 Amos-6卫星全损的影响以及调整协议的可能性。但在2017年、2018年的财报中,这家以色列公司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于王靖本人,在外媒报道中,他强调自己是一名“普通人”,“父亲是普通工人,缠绵病榻11年,2010年去世,母亲已经退休,此外还有一个女儿”。对2010年以前的人生,他总结为“在香港学习金融投资,在柬埔寨开金矿”。

公开资料显示,王靖于1972年12月出生于北京,曾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专业。

2015年6月,*ST信威股价达到历史高点。王靖的个人财富在胡润百富榜上达到了480亿元,但随后身价连年缩水,到了2018年只剩下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到2018年末,王靖持有*ST信威8.56亿股,而这部分股份已被全部质押。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 | 曾剑 编辑 | 王嘉琦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航空军工板块最新消息(航天军工所)

下一篇:深港通概念股是什么意思(深港通成份股)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