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媒体价值链(媒体价值观导向)

2023-04-21 12:28分类:港股投资 阅读:

 

一、货币制度与数字货币的发展  

人类货币制度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商品货币阶段。

商品货币阶段主要是由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充当货币,如贝壳、骨头、金、银、铜等。商品货币制度下市场一般选择那些容易流通、切割、携带,具有共识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易媒介。伴随世界历史的发展,商品货币最终发展到金本位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是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说的,这是讲了在商品本位制下,货币演化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主要逻辑是建立在商品本位制背景下的逻辑,他强调在国际贸易当中,尽量多地赚取黄金。亚当·斯密的货币与贸易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金本位制基础上的理论,这与他当时的货币历史背景高度相关。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理论中对货币的认识——货币就是一般的等价物,基本上也是从商品本位制出发论述的货币理论。金本位根据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那段世界货币历史中,还没有过渡到信用货币时代,所以马克思的时代基本停留在金汇兑本位制。

黄金作为货币,呈现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货币受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约束,使货币数量不适应于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经常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问题。在19世纪所谓的“黑暗时代”,欧洲经济大萧条基本与这种严格限制货币数量的金本位制是高度相关的。因当时货币数量受限,在经济规模扩大了以后,却没有足够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导致了需求萎缩与产能过剩。这种矛盾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越来越突出。

第二个阶段是信用货币时代。

信用本位制时代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金汇兑本位制,第二阶段是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第三阶段是牙买加协议(Jamaica Agreement)确定的一篮子货币体系。而现代正处于数字货币与信用货币交叉使用的一个初步的时代,应该归纳出第四个阶段。金汇兑本位制是早期以大英帝国为背景,主要是国家的中央银行要有足够的黄金作为质押来发行的一种金圆券,即一种纸钞。

而纸币产生的起点就是王子的赎金。当时英国王子被扣押做了人质,但英国皇室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赎金。最后想出了一个主意,用英国的财政部门支付代金券作为赎金,于是产生了第一笔信用货币,这就是纸币。从这个过程来看,中央银行从产生的开始,它就是政府的产物,带有财政的血脉,所以中央银行和财政是不可能相互独立的,他们都是早期政府发展与信用的一个缩影。现在中国有很多人讨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只能是相对的独立,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部门,从中央银行早期的纸币发行来讲,纸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产物,所以说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

针对目前信用货币存在的问题,有的人在讨论是否要回到金本位制这样一个问题,包括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当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这个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逻辑。因为金本位向纸币的过渡就是因为黄金数量的不足导致生产周期性通货紧缩,以致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目前现有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下,是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这样的制度。

第三个阶段是价值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货币的主要功能是度量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流通、支付等各种功能。过渡到价值本位币,是因为信用货币具有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一个问题是西方各国央行竞争性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这实际上形成了对实体和人民的剥夺。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通过信用货币的发行,使货币的数量增加,不断地向人民征收铸币税。而且,政府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断地强化信用制度。

第二个问题是信用货币的发行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经过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9年新冠病毒的流行,目前西方各国央行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发行来化解危机,这就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可以说货币危机从2008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没有停歇过,甚至现在还在持续当中。货币开始向虚拟化和泡沫化方向发展,成为制造了经济与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三个问题是西方货币的无序竞争,正在扰乱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秩序。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向货币的炒作和泡沫方向,既不再创造价值,也不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种货币与金融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市场长期驱动的结果。在世界货币与金融市场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游离出生产体系,不再承担生产流通和管理风险的功能。原来我们创造期权与期货,包括一些金融衍生品,都是为了管理与化解风险,提前发现与管理价值。但是,这些工具被一些利益集团作为投机、炒作与获得超额利润的工具。

第四个问题是由于西方货币垄断和货币霸权,使信用货币成为一些国家掠夺其他国家的工具。典型案例就是美元的霸权。美国通过美元的利率与数量,控制着全球的货币市场,并用这种货币制度转嫁本国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剪刀差”,让世界经济更加不平衡,也更加不公平。

第五个问题是信用货币制度下,金融与经济的风险不断加大,酝酿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已严重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效率和结构。创造价值的人为发行货币的人服务,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这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给实体经济也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打击,以至于很多实体企业与制造企业转向金融业,转向货币的炒作方向。

信用货币产生了一种不公正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后,严重地影响人们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在整体上,使人创造价值的动能逐步地衰减。所以,信用货币制度从风险上、效率上、公平上和职能上来看,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由于信用货币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本世纪初,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数字货币”,出现了“数字货币”与信用货币并存的局面。各国央行也在大力地发展和培育自己的“数字货币”,如美国的稳定币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

传统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从这五大职能来看,数字货币的产生具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主要是指货币发现价值、计量价值的功能。货币是为价值而生,也是度量价值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逐步地弱化。货币汇率波动剧烈,个别发达国家通过垄断货币来垄断世界贸易。实际上,像美元这种货币,已经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工具,其作为价值尺度功能正逐步在丧失。弱货币国家货币,如卢布、委内瑞拉货币,一些国家的货币正在逐步丧失价值尺度功能,以至于有些非洲的银行正在考虑创造自己的数字货币,比如非洲中非共和国于2022年4月27日正式将比特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

数字货币总体的发展阶段目前主要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主,近期经历了剧烈的下跌,说明这个下跌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仅仅以一种技术和算力作为价值尺度,是不可行的。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它必须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加上一个稳定的、全球共识的货币锚。而价值是对人的有用性,是对人有用的信息。货币的价值基础必须建立在价值概念基本的职能之上。信用货币,包括商品本位币,它出现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它脱离了价值本身。商品本位制下,个别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是价值本身,而是某一个具有共识的代表商品。由于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这种商品与商品的真实价值,往往是背离的。比方说早期的贝壳、铜这种东西,它是当时人出于主观意识,对某些商品的一种共识,而感觉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往往会发生背离,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形成的。

效用价值论从商品出发来定义价值,反映了商品本位制下,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主观性和主要的弊病。商品本位制由于当时的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问题,人往往感觉某样商品好,但是它对人的作用,不一定是最好。这就是感觉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发生背离,真实的效用与感觉的效用发生背离。此处真实的效用实际上就是人的感觉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协调和统一。

比方说,曾经荷兰政府为了惩罚两个犯人,把他们关到监狱里让他们吃咖啡豆受罚,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咖啡又苦又难吃,后来却发现这两个犯人身体越来越好。通过这个过程大家才认识到咖啡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再比方说,在中国SARS病毒流行前,老百姓认为果子狸很好吃的,但是当SARS病毒暴发以后,他们才知道果子狸携带着大量的高危病毒。所以,我们把价值分为“三空间模型”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使价值在自然空间有了落脚点和归宿。

基于“人的价值+区块链+纳什均衡”的算法,建立了价值计量模型,是未来世界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价值的本质是对人的有用性,在数字经济下,由于信息可以转化为数据,可以在区块链当中进行独立的核算,所以这个逻辑使我们能够计量每个人的价值,让价值本位制在技术上得以成立。

第二,价值本位制能够解决信用货币若干问题。价值链所建立的人的价值,所确立的价值本位制的数字货币思路与技术,是建立在每个人为中心的数字体系上。就是说未来的数字货币是基于人的价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发行的一种数字货币。这种数字货币,由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作为质押,它是安全的和可靠的。

第三,价值本位制下的数字货币,使价值回归到它的本身,让价值尺度与价值一体化,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些经济问题,这对于治理经济与金融危机是重要的工具。

第四,价值本位制下的数字货币,能够创造价值,使货币的职能进一步地扩充。货币的创造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样就赋予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回到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体系也成为价值创造的一部分。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主要托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的价值,并制定相关的规则和制度。

个人通过个人时值的发行,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行为,因为当个人出售这个时值的时候,是一种生产行为和服务行为,同时时值的发行本身也是生产过程。商业银行通过经纪、代理价值管理和创设经济人的体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价值的过程,使信息不断充分、不断对称,形成了一种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的机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具有了价值的发现、价值的管理、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创造四大功能,即新的货币制度增加了四种货币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数字经济又进一步优化了原有的货币五大功能。

第五,价值本位制是一个公平的、有效率的货币制度。在价值本位制下,生命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凭借对社会的贡献取得价值。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这种制度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再存在剧烈的货币竞争,而是互相协调的实现本国的人民的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说,货币在经历数字货币与信用货币并存时代以后,必然向价值本位制的货币制度转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的价值管理将成为最重要的产业。像抖音、推特这些管理人的价值的平台,发展的空间是巨大。

元宇宙与价值链

基于元宇宙的概念,使人的价值本位制的数字货币的运营过程更加场景化、具体化、现实化。元宇宙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的信息空间,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元宇宙的产生、发展和运作,必须与价值挂钩。首先人类用它必须具有价值,元宇宙运作的目标变量也是价值。如果元宇宙当中没有价值函数,那么元宇宙就失去了对人存在的意义。在元宇宙体系下,价值的“三空间模型”会得到更加具体的体现。元宇宙是一个全新的价值世界,很多人的怀疑与迟疑,都会使他个人失去一个新的创造价值的机会。

未来,区块链会向价值链转化,信用本位制货币会向价值本位制货币转换。这是货币回归价值尺度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治理信用货币所产生的货币霸权、金融泡沫、金融危机等各种弊端的必然要求。就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样,人的价值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也是人的价值。此话看似矛盾,但商品天然确实不是货币,也并不是价值本身。在效用价值论的背景下,商品对于人的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感官,甚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与人的价值会背离,感觉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也会背离。

区块链过渡到价值链,就是在区块链原有的功能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而非否定。价值链继承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共识机制、共识算法、超级账户(分布式账户)、密码技术、智能合约等一系列技术,但是在具体的算法上,用纳什算法取代哈希算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哈希算法主要是侧重于对计算机算力的核算,计算机的算力并不能反映价值本身,而纳什算法而是基于人的价值最大化规律选择的最优策略的组合。所以,从人类发展的动机和市场的自然演化进程来看,信用货币制度过渡到价值货币制度,区块链过渡到价值链,是人类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价值链与数字货币的关系

数字货币是价值发现和计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学理论当中,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它通过交换使商品的价值得以计量和实现,这是所有货币的共性。

无论什么样经济模型,最终都要回归到货币这样一个计量方法上来。马克思价值论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其本质就是利用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商品的价值得以计量。由于当时并不具备信息的数字化、资产化和价值化的技术,所以使用价值及价值本身并不能得到计量。

价值链通过价值的定义——价值是对人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计量有很多方法,比如用不确定性、用负熵(negentropy)来计量信息的数量。但是,数字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计量价值的重要方法,人的消费信息和投资信息,构成人的有用信息的全部。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形成数字资产,使信息变为资产成为可能。这是人类价值计量历史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飞跃。以往所有价值计量的难题,都是因为无法计量人对商品的感觉和效用,由此人们都采取了虚拟的、假设的价值,或者转化为交换价值来进行计量。

现代数字货币的发展,同样使人们认识和找到了货币计量的途径和技术。虽然比特币、以太坊这些数字货币不能完全反映人的价值,但是,它反映了人的价值的技术部分,而非效用部分,也反映了价值的一部分,为以人的价值为基石的数字货币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区块链技术,使每个人具有独立的、加密的账户和空间,为每个人提供了管理价值、发现价值的工具。使人的效用通过信息转化为数字,通过数字转化为资产,从而与现行的信用货币进行交易,逐步会产生一种“价值码”。

价值链通过纳什算法,使价值本位制下的数字货币具有了更多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发现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将造福于人类。价值链使每个人通过时间戳和任务戳发行特定时间的劳动任务,即是一定时间内对人有用的信息。它分为两面,一面就是效用数据和投资数据,另一面就是价值流量和价值存量的收入。收入和支出形成一种均衡关系,是求解商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货币功能的转变,将推动一场新的价值革命,使经济活动回归到为人服务这一目的上来,而不是为金钱和商品服务,使人类的生产目标和人类的幸福实现一致。通过自由和平等地发行个人的时间价值,实现了货币制度的公平与合理,特别是强调了在消费端和生产端价值函数的连续性,使供给和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了过去价值理论在供给端与消费端的断点。价值的供给与需求的统一,是人类市场经济的理想。

个人发行的时值与效用形成的数据,通过正态分布求解的数学期望值来判断和分析每个人时值的特征和数量,最终形成一种价值温度计系统。其实,商品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下的货币,也是一种商品的计量手段,也是一种“温度计”,它通过市场的运动及时地发现商品的价值。把商品的价值核算作为人的价值的复合函数的单变量模型,使我们认识了货币的本质和目标。

价值链将基于个人价值的正态分布期望值,设计价值度量衡系统。其主要的逻辑是,所有人的价值围绕数学期望值变化,该数学期望值是基于正态分布算法的数学期望是一个基于数学期望的均值,等于概率乘以它的实验值的总和,比方说:

  有ABC三人,他们的价值分别用1,2,3表示,

   发生的概率P(A),P(B),P(C)均∈[0,1], 且P(A)+P(B)+P(C)=1,

   那么期望值E(X)=P(A)*1+P(B)*2+(C)*3

为什么要有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技术为什么是重要技术?就像重量、温度这些自然现象一样,价值运动也有其自然规律。因为在自然空间,价值可以表达为一种价值能量,这种能量是对人的有用性。它不同于其他的如重量、热量这些能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包括外部环境、个人幸福度各个方面的一种结合,所以它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系。这种价值能量在市场空间的计量是有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市场运动规律的基础之上,在自然空间它反映一种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为我们核算自然秩序下的价值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定义,单位小时对人有用的信息的数学期望值为“一码”,这个“一码”是指特定时间、特定时段、特定任务的数学期望值。

在早期运营当中,使信用货币与人的价值货币并行运营。信用货币是不可能退出市场的,它需要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价值码与信用货币并行时代运营的侧重点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数字货币的运动来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我们建立基于价值码的M0系统,在一定价值空间中设计的一个定时的计量单位,就相当于计量重量的克、公斤,或者温度的摄氏度一样。这和数字货币的职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重合。

价值链必然产生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又是价值链当中的重要计量手段。没有价值链就没有基于人的价值的数字货币,没有数字货币也无法计量人的价值。

在传统的价值计量模型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是属于供给学派价值理论,它主要强调的是生产端的价值计量;效用价值论是需求端的价值理论,它强调的是消费端的价值计量。这两种理论的研究起点都是商品。

在价值链的模型中,商品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不同的。比方说一个人消费商品的效用数据,并不是人的价值本身。如何解读这句话很重要,重要在我们要区分商品的效用和商品本身真实价值的关系。因为在我们核算当中,往往会根据商品效用的数据来核算商品的价格,而不能用商品效用的数据来核算人的价值。

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兰格(Lange),他在价值计量的技术中把货币带入国民经济的均衡理论,来求解价值。兰格主张把经济学当成一门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整个商品的分配价格。他是当时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兰格的计划经济和当时苏联传统上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他尊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学当中的应用,主张在科学计量的基础上来进行生产分配,所以兰格是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当中最认可的经济学家之一。兰格的思想在信息对称或者充分的情况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是可以实现的。马云曾经说过,当计算机、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候,计划经济其实是可以实现的。这种计划经济是一种基于对市场规律的把握,把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和经济计量当中。

价值链所研究的理论,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和数字经济来克服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是一种超市场的市场经济,主要特点分别是: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有效政府、互联网+国企和央企和互联网+人的价值。中国经济发生奇迹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当中,早期采用实用经济,后期的数字经济导入,实际上逐步会建立一个基于高科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新经济模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而市场的任务也在于发现信息,两者不谋而合。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系统在实现信息的完全充分或者接近于完全充分的时候,市场是可以进行定制经济,按照消费端的数据,有计划的以销定产和配置资源。所以兰格经济学实际上它有一种重要的假设——市场信息是完全充分的。其实在信息完全充分的时候,就能达到一种纳什均衡,市场主体各方都采取最优策略,然后求解价值最大化。对兰格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揭示了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与规律,即政府的配置资源有时候也是有效率的。

那么数字货币是如何发现价值的呢?

作为价值链的数字货币,它是通过个人发行时间价值,然后交由市场,由市场按照纳什均衡的原则与市场规律进行配置。所有上线的系统中的数字货币都是由个人价值作为抵押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由市场来决定,最终通过市场设计来完成对价值的数字货币的建造和计量。

数字货币的形成过程,一个是通过个人独立账户的价值发行来完成,另一个是通过消费端的投资数据来完成价值计量。所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它是有解的。价值函数当中的连续性和计量需要通过一种媒介来完成。这种媒介既要尊重现有的交易习惯和交易信用制度,同时,又能完善现有的信用货币制度,提高现有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经济效率,最终实现信用货币向价值货币的过渡。这个过程绝对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提出来用某一种价值货币替代信用货币也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有经济的研究必须在现有市场基础上逐步地进化完成。未来必定有一段时期是价值货币和信用货币相互交织、互为使用的过程。在这早期,它可能用于提高就业水平,用于服务实体经济。

价值链所建立的国际数字货币的标准度量衡系统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所提出的价值温度计,是同一个原理。通过数字化的市场设计,使数字货币变成一种价值尺度,来科学合理地计量价值,从而求解价值函数。货币制度是由市场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同时在特殊阶段,加上了制度设计和市场设计来完成。如果没有数字货币,没有标准度量衡,则就像我们没有温度计精确感知温度一样,只知冷热。如果没有数字货币,我们也无法求解人的价值,同样,没有价值链所确定的、所研究的人的价值的数学期望值作为中值来确定度量衡,我们也无法求解价值。

数字货币最早是以区块链为特征的比特币为代表,逐步过渡到区块链2.0的以太坊,以太坊的算法是图灵算法。然后,由纳什算法取代区块链哈希算法,使区块链过渡到价值链,并为人类创造价值。

数字货币的价值发现机制,与区块链本身的特性是高度相关。一是区块链所确定的独立账户,使人们能够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管理、度量和储存,这个是以往的经济学工具无法实现的。通过确定数字货币的度量衡系统,将人的消费信息和投资信息的数据结合,这些数字资产形成交易,最终与价值中值,即人的价值的数学期望值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了数字货币的价值发现机制。

在易货贸易的模型中,从商品函数出发,然后逐步细分到供给端的价值数据,包括人的收入、投资以及产生的利润来核算商品的价值,而追溯到消费端的消费数据和投资数据,形成了商品函数的价值恒等式。通过商品的价值恒等式,也可以计量商品活动中人的价值。

所以人的价值函数与商品价值函数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商品价值函数是价值函数的复合函数。在现行的模型当中,一般用f(x)=ax+b来表示,其中a就是一种价值流量的导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的增长速度,即a=Δy/Δx;b一般是指价值存量。人的价值函数的自变量定为时间T,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形式上是不谋而合的。但是,价值链的价值函数里面导入了一个重要的因子,就是信息的价值,即人的价值的质量。人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参数:a和b。

所以实际上,f(x)=ax+b这个函数当中,已经把对人有用的信息压缩进去,主要表现在a这个参数里面。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已经考虑了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机结合,既考虑了时间,也考虑了效用的弹性变化率,把经济学从需求端和供给端进行了对接。

价值链与数字货币的相互关系在于价值链创造了数字货币,这个数字货币又是价值链求解价值量必需的重要工具,从而对数字货币赋予了重要的功能,成为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重要工具。

以市场发展过程来讲,从信用货币到数字货币,从信用本位制货币到价值本位制货币,这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是在现有经济制度基础上逐步进化的过程。

基于价值链的数字货币以及价值链理论,对货币学、金融学和经济学进行了科学化的发展,建立了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金融学和货币学的底层逻辑。

三、基于价值理论和数字货币的外汇汇率理论

外汇汇率理论,目前来讲主要有五种。

第一,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以大家认可的常用商品价格为基准,在各个国家的购买力进行比较,得出外汇汇率。这是最早的外汇汇率理论,特别是在信用货币早期,主要是用黄金这种商品作为各个国家货币的对价,与美国互换,进行直接核算。

第二,利率平价理论(Rate Parity)。一个国家货币的涨落与它的利率的变化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的利率上升的时候,货币往往会升值。典型便是美国为了促进市场,增加货币投放,提高利率,最终美元升值。

第三,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主要是指用债券等一系列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通过不同国家货币的对照,来确定货币价值的变动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第四,国家信用平价理论。国家信用平价理论是以国家综合信用发行的货币为基础所确定的汇率,主要是指该国家的综合国力、财政收支情况、外贸收支情况、债务情况等一系列指标,综合测算一个国家的信用水平和货币的价值变化水平。

第五,M3平价理论。M3主要是指广义货币的收益率变化引起价值的变动。比方说一个国家的股票普遍上涨,就会有很多国外资金流入股市进行炒股。M3平价理论实际上也是资产组合理论的一个分支。

这五种现有的外汇汇率理论,都是间接地通过商品、资产等价格来求解汇率。

作为价值链中人的价值的数字货币与现代信用货币并行运行期间,外汇汇率的变化可以直接利用人的价值的数学期望值进行求解。在现有的经济下,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各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化,同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人数的乘积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高达0.9。

测算当中发现,人民币存在长期升值的趋势,主要是基于中国人的价值质量拥有巨大的提高空间。人的价值在各个国家具有平等性,在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基本充分的时候,人的价值对于外汇汇率的计量最具有代表性。主要的原因在于,货币与它的价值尺度直接挂钩,而不是通过某个中间的函数进行计算。通过价值码的比率,一个国家货币的数量可以直接求解汇率。这个理论对于计算各个国家的货币在中长期和短期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当美国公布非农数据的时候,美元变化是很明显的,这正说明了就业水平与外汇汇率相关度是很高的。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汇率的计算,正在遭遇很多困难,主要是各个国家货币的内在价值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各个国家央行竞争性地发行货币,加上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给汇率计算带来困难。

很多利率和商品价格受到外贸壁垒和国家管制,使各国货币的汇率脱离了价值本身。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弱小国家而言,价值平价的货币制度能够消除货币掠夺,同时也能够迅速地提高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消除国际货币与贸易市场的货币歧视问题。

外汇汇率理论的发展,对世界贸易与世界贸易制度将发生深刻的影响,世界贸易将更加充分、更加有效率和更加公平。

现有的信用本位制货币制度下,弱小国家的货币往往没有信用方面的保证,交易能力薄弱。很多国家的货币不被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存在着贸易交易的困难,都要通过兑成美元进行交易。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对各个国家的贸易进行限制,甚至采取中断美元结算的方法来制裁。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他们中断了卢布在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系统的支付功能。

从信用货币制度和价值本位制货币制度双轨并行,到价值本位制货币单一运行以后,世界货币归宿到价值本位制货币。由于货币与价值尺度完全统一,消除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使世界贸易的交易效率大大地提高,也会较大地提高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价值码以及基于价值码的数字货币是一个重要的信用理论。基于个人账户的价值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一种信用体系。中国政府正在建立数字身份证。其中,将对个人的信用和个人的价值进行登记和管理。

信用就是对人有用的信息,实际上信用本身就是价值。一旦明确商品的价值函数、人的价值函数和企业的价值函数以后,可以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不但可以作为银行信贷的参考,也可以通过个人未来价值的发行来整合资源,最终发挥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

个人价值信用体系,可以延伸到学生阶段,也可以延伸到老年阶段,使人的价值始终如一地贯穿其中,甚至可以长期管理和应用人的价值。当人的价值函数可以复制,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账户管理得到延续的时候,人的生命是延续的。在社会空间的价值形态当中,这种价值可以流传到后代,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影响。通过个人的信息,使个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数字化、价值化进行转移。即使当人去世以后,人能得到一种价值上面的“永生”。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人的价值体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在自然空间,这种价值能如果没有消失的话,表示生命是持续存在的,也就是说人的意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以后,可以激活与再造,生命可以延长。这个对于提升人的价值,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对离退休人员,特别是60岁左右的人进行信用价值管理,能够使人在退休以后,仍然通过时值的交易,让老人也能创造价值,这将解决养老的问题。这些老人不但不成为经济社会的负担,而且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长处。这样的话,将大幅度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社会的价值总量。

更进一步,如果把这种价值模型延伸到元宇宙,延伸到量子纠缠理论,实际上可以实现人的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一个人不但在老年时候能够创造价值,在他去世以后,他的价值生命也是延续的,也是可以为人类服务的。即把效用、意识、心理、潜意识变成数据,变成一种可见的、可计量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的转移,实际上是对人生命的潜意识和人的理想的一种转移。

在元宇宙空间,通过形象的设计实现人的生命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人类的一种理想,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将极大地提高经济社会的总价值水平。因此,人在老年不但可以创造价值,去世以后还可以继续创造价值,那么,价值量是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动能也会不断增强。这是延伸到价值的自然空间以后,得到的结论。

变革的信用货币制度对于企业信用来讲,仍然可以求解企业的债务价值,以此作为金融运行的基础。对未来股票的价值的核算,是通过企业价值的核算,来求解股票的价值。所以,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对信用的运作和计量。

价值码理论对信用理论的发展,可以对金融学研究提供很多创新思路和贡献。同样作为一种信用理论,价值码理论通过价值信用的管理,在管理学方面可以构造新的管理学体系,使人的工资,包括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分配,有了短期和长期的计量工具。未来的管理学将从原始的家庭作坊模式,过渡到金字塔模式,最终要过渡到一种生态管理模式,即价值信用管理模式。

在企业当中,每个人的价值函数是确定的。通过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可以创造一种基于价值信用生态的无人化和智能化管理模式。未来管理效率越高,管理人员越少,但是,要有一种智能化、信息化基础的支撑来激发。比方说,生产某一个产品,需要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购买时值来形成产品;同样,完成一项营销任务,也可以通过购买时值来实现分配。实现个人工作质量与效率越高,个人在企业的价值越高。

四、价值本位制下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货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全球价值公码的形成与发展中,运行价值链是各个国家提高劳动价值,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国经济发展,经过四十年的数量型扩张以后,劳动力的数量红利趋于平缓,但是中国劳动力的质量红利,仍然潜力巨大。只要中国人的人均价值等于美国人的人均价值,中国的GDP就是美国的3至4倍。所以发展价值链,以及价值链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对于中国未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链发展早期,存在很多的价值链空间,各种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各种价值链会逐步进行汇合,形成一种全球的价值公链。全球价值公链是建立在区块链公有链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球的世界数字货币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需要价值链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共识。

早期的价值链主要应用于人的价值管理,用于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用于养老项目,用于易货贸易和供应链等方面。全球价值公链需要很多价值链空间系统,通过共识与资源共享,最终形成公链。从私有链、联盟链到公有链,是一个循序的发展过程。各个国家也会逐步认识到,通过价值链管理价值对金融系统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了价值链的曙光,比如在股份制当中多层次股权结构的设置,本质上是把普通员工、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价值进行了提升。进一步地发展到通证经济时代,通证将成为企业分配的重要形式。从商品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股份制经济也会向通证制经济转变。通证制经济也分为消费端的通证制经济和生产端的通证制经济。在消费端的通证制经济,主要是消费者数据、投资者数据形成的个人价值的数字凭证。在生产端,企业的利润除了向投资人进行分配以外,通过通证也向普通员工、科技人员、管理者和消费者进行分配。

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消费积分,这些消费积分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费数据通证,只要它的分配机制设置合理、算法科学,这种通证的发展是有空间的。但是,同时要防止各种利用虚无的通证算法和招摇撞骗的经济活动。像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包括新型的电商拼多多的形式,本身也包含了人的价值管理的重要内容。抖音使人的价值在一个平台得以展示,甚至通过网红来销售产品、获得个人的利益,

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价值时值的场景化销售。拼多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享和联系,数据的整合,形成新的购买能力,也是人的价值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球价值公链是通过价值链各种平台的互动,最终汇溪成流,形成世界共识机制。这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某些强制性的手段能够完成的。在全球价值公链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简称价值链数字货币体系,对于全世界各国来说,比现有的信用货币制度会更加的公平和有效率。它将改变美国美元长期的霸权地位,提升欠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水平,使这些劳动力摆脱原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约束,参与全球公平竞争。

通过纳什算法和信息迭代,价值链将发现更多人的价值,使人的价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同时,尊重人的自由选择,使全球货币制度将更加合理、公平和有效率。

在价值链算法当中,价值交易的模型是求解各方的最优策略,实现价值最大化。人的价值在交易中不断地被提升,通过价值函数的共享性,又会进一步地放大。在现有的传统经济中,人的价值浪费严重,很多人从事并不创造价值的活动,甚至是负价值的活动。如何通过价值链使人的价值得以提高,是解决目前全球经济治理中若干问题的重要渠道和方法。

所以,建立世界经济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建立公链,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全球价值公链是在各联盟链的基础上,通过一种共识机制,比照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方法来建立的。它将制定和实施全球数字货币的规则、制度等各种标准,进一步研究和提升价值链技术,使这种制度不断地走向完善。全球价值公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行政强加的,而是通过科技、信息和价值的运动,最终进化而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科技的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是数字经济运动的必然结果。

元宇宙作为近期定义的新的价值空间,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价值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途。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和进入元宇宙,他就会停留在原来宇宙当中,他的价值创造和生命质量就会大大地下降。

全球价值链体系,将来是以各种分链和联盟链作为会员,形成的共识机制。最终数字货币的标准度量衡系统的定位,取决于全球价值公链的创立。实际上是在未来某一个停用信用货币的时点,在该时点上对单位小时内的人的价值的数学期望值进行确定基值。在目前早期的情况下,该时点基本上是围绕一个变动的、呈上升趋势的中值进行运动,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够确定一个明确的基值。在早期的信用本位制货币与价值本位制货币并存的这一段时间,主要以各个国家现有的货币作为参照物进行计量。在逐步发展当中,信用货币的问题会暴露得越来越多,而价值本位制货币的功能会不断地发展,通过优胜劣汰,最终产生新的货币制度。

全球贸易和货币的发展同样如此,全球贸易制度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物物交换时代,主要是早期的原始社会的物与物交换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物——币——物”交换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货币,产生了剩余,人们需要分工和协作,这就要通过商品的交易来完成,需要货币充当媒介来发现价值。贸易的“物——币——物”交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信息不断充分,在信息空间发现价值的速度,明显快于实体市场空间发现价值的速度,以信息作为定价的依据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更加具有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过渡到以价值链、价值信用和数字货币为基础的交易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易货贸易形式。在此过程中,价值链中价值本位制的数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这种媒介没有形成货币的全部功能,只是一种中介,或者是计量标准。当信用货币逐步退出流通的时候,价值本位制货币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当这种货币有了结余以后,就会成为保存资产、储存价值的手段。

建立基于价值链的全球易货贸易组织和价值评价制度的数字货币基础上的贸易,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制度,建立新的国际贸易体系。这种贸易体系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它的基本运行规则与货币制度、全球价值公链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它主要尊重人在国界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从本质上消除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29,使各国的人的价值通过信息化的迭代,实现最大化。

现有的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人们福利的重要障碍。很多规则受某些利益集团的控制,已经不再为创造价值服务,而为某些国家垄断全球货币和资源服务,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这种改革和发展要想和平地进行过渡,存在很大难度,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比如美国政府的干扰和阻止。所以,在价值链发展早期,各个国家应该通过微观主体来建立自己的价值链平台,而非通过政府建立,因为价值链本质上不是信用货币,是去中心化的体系。再各自逐步以自己的系统为主体,建立新的贸易制度和货币制度。

基于价值链的数字货币的发明,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与上个世纪中央银行的产生相比。有了这种数字货币,我们就可以计量价值、发现价值,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基于价值链的数字货币,使货币具有了价值实现的功能,也使人类的金融、经济进入新的形态,摆脱了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威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回归到创造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经济发展规律也会发生变化。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金融部门将会成为经营人的价值的机构,经济学将变成研究价值计量和规律的科学,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是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数字货币发现价值的原理是价值链发现了数字货币,而数字货币发现价值,并造就了价值链。在价值链技术中,关键在于国际标准度量衡系统的建立和“价值码”的使用。“价值码”作为数字货币,让交易有了标的和参照系,从而创造出一种莱布尼茨基础上的“价值温度计”,使价值计量成为可能。

( 作者:邹平座 中国制造业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制造业金融研究院

迈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即将启幕的全国两会将亮出全年发展新目标,这吸引着全世界期待的目光。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绘就未来新图景,这一年的谋划与部署、改革与奋斗、希望与憧憬,都将对中国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从十个维度畅谈2023年中国发展新愿景。

让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国两会临近,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阮英委员更忙了:既要带领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稳增长,又要和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企业对接合作,还要协调推进兰州环球港项目建设事项。

“之前在疫情下企业也曾面临困难,但通过下决心攻克技术难题,打造高端能源装备,去年新增订单同比增长近五成,今年势头很好。”阮英说。

工人在兰州新区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车间内作业(2022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开年伊始,伴随疫情防控转段,企业的“忙碌指数”传递经济复苏暖意。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新增4.9万亿元信贷创单月历史新高,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一系列经济指标也印证经济景气水平的提升。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上调,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判断。

联合国报告预测,在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1.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4.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高出此前预测值0.8个百分点。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代表说,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积聚增强。今年经济运行将实现整体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但也要看到,外部挑战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我国发展仍面临诸多两难多难问题。

稳中求进,“质”“量”双升,是今年经济的发展要求。

不久前的地方两会上,各地都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多地将“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贯穿全年工作部署的关键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这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即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GDP成色。

让创新动能更澎湃,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1月31日和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都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年前,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内,800多个工人爬上爬下、油污满身,月产能只有150台桩机。如今,工人只需轻点屏幕,就可指挥机器人包揽大部分的脏累重活。“脱胎换骨”的工厂生产节奏大幅加快,月产能增至300台桩机。

工人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三一重工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项目内作业(2021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文波委员说,三一正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全面推动数智化、电动化和国际化转型。

制造业技术变革事关国家创新力的竞争。

一些端倪背后,趋势性的变化令人瞩目:

——基础研究的源头地位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建成了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

2023年,载人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全面推进探月和行星探测工程,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加快国产大飞机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一系列重大创新项目的推进,将助推中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来京前,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代表还在埋头加紧测试自主研发生产的量子芯片。他说,当下量子计算已经发展到了性能提升、生态建设、习惯培养、应用拓展并重的阶段。今年两会上,他将围绕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体系化培养建言献策,期待出台更多政策助力以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跑出“加速度”。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渐强化,更多“科里科气”的企业支撑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至33万家,增长5.7倍。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

把企业明确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工信部日前提出,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

——科技、教育、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日趋明显。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进行专章部署。未来加强科教协同和人才工作的三位一体、融会贯通,意味着以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达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代表认为,科技创新应持续加大高层次、专家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关联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让消费引擎担当主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畅通

受疫情影响明显的消费市场如何稳步复苏,备受关注。

消费的后劲,在癸卯年春节可见一斑。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揽收快递包裹量超7亿件,春节档电影票房取得影史春节档第二成绩……

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风景区游玩(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着眼激发内需活力,从中央到地方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部署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2023年实现经济稳增长更多要依靠内需驱动,特别是消费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代表说,随着更多扩内需政策的落地,消费有望早日恢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随着当前经济回暖和消费复苏,中国超大市场正释放出对内对外双重强大“磁力”。

春节刚过,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就安排了中国行程,实地走访长春、上海、合肥等地。开年以来,全球高管密集来华,对投资中国市场表现出明显意愿。

消费者在海南海口国际免税城内购物(2022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

在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委员看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不断开放的务实举措,是外资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随着消费元气逐步恢复,以及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开放新政策落地,新一年将有更多外企加码投资中国。

让国企民企同发展,激发市场主体释放更强活力

1.7亿,这是市场监管总局最新统计的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作为经济运行的细胞,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肌体更健康。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引导双方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有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关键所在。

三年国企改革带来了活力之变、效率之变、气象之变。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较三年行动启动的2020年分别增长30.03%、35.71%。

日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任务:围绕抓好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等。

工人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兴仁镇的南通四方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标罐车间忙碌(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释放了鲜明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号,让我们备受鼓舞。”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传化将坚定信心、创新求变,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投资布局,科技投资将保持年增长50%。

多地多部门对民企发展也释放了强有力的支持信号: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进一步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我们学院今年一份开年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84%的小微经营者表示对今年生意有信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委员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将有利于广大企业增强长远发展信心,为稳住经济释放更大活力。

让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攸关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在大国基建的新规划蓝图上,传统基建与新基建两大板块交相呼应,熠熠生辉。

——传统基建不断夯实、拓展。

2022年7月2日拍摄的日出时分的浙江省杭甬复线滨海互通立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学军 摄)

亚洲最大海上互通枢纽——杭甬复线高速公路宁波一期项目全面复工,预计年内建成;秦岭深处,西安至十堰高铁陕西商洛段建设正酣;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施工现场,19台林立的塔吊不停运送着建筑材料……今年以来,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剑鱼标讯平台全国项目中标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1月全国项目中标量同比增速达到32.2%的较高水平,9个省份项目中标量同比增速超过50%,交通、能源化工、水利水电等领域中标量同比增速达25%以上。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2022年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全国多地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起跑’,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助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

贵南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一条条有望今年年内开通的铁路,让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城市群内半小时到两小时的交通圈不再是梦想。2023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

——新基建突飞猛进。

去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目前,我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经超过65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超过2000万台,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千兆接入能力覆盖所有地级市。工信部表示,引导各地、各企业加快建设投资力度,加快5G、千兆光网的深度覆盖,研究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正式对外公布。瞄准到203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目标,规划提出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

传统基建补短板、强弱项,新基建增后劲、塑优势,大国基建双擎驱动、协同发力,将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同生

今年,环境资源界别将首次亮相全国政协大会。

这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首次增加新的界别。新设环境资源界别有80余人,成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专家、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委员说,当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经济—能源—环境”三方关系正在向“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步演化。

——加快培育绿色产业。

梳理地方两会公布的发展蓝图可以发现,各地正加紧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领域,打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新疆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甘肃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座煤制油的高端产业新城正在崛起。国家能源集团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便坐落于此。

“我们每年可煤制油400多万吨,通过数十项节能降耗措施,每年节约原煤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胜利代表说,瞄准减碳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向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转型。

——推动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

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社会总量的80%以上,是最大的碳排放源,而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碳排放比重超过40%。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2月23日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拍摄的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风电光伏基地。新华社发(王正 摄)

国家能源局表示,我国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以上已成为新常态。2023年,要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建设。

——倡导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刚刚过去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90%。

值得关注的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和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两方面进行全面规划。

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实践,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着眼长远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开辟中国发展新空间

推进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路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委员说。

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版图,新一轮的谋划布局正在铺展:

——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作业(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开工建设,中矿集团完成选址,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形成……随着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正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东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刚刚获批,成为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首个获批实施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横跨沪苏浙皖的长三角地区,正以“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决心,在新征程上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

南部,《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对外发布,一系列支持横琴、前海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出台。

——抓好“江河战略”,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坚定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河湖长制,持续强化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把黄河生态修复和保护放在首位……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态势十分明显,珍稀鱼类活动范围、种群数量都在逐年增加。”重庆南岸区委书记许洪斌代表说,“江河战略”将进一步推动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流域地区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

“作为首批国有投资公司,我们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重点投资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生命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刚峰委员说,未来国投将继续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助力相关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让乡村更美更宜居宜业,书写振兴新篇章

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9方面33条任务安排。其中一些关键议题令人瞩目: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这是黑龙江省富锦市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展示的水稻和大豆品种(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农业农村部表示,2023年要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

——发展农业多元产业形态。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代表,前不久一直忙着推进红薯深加工特色产业新项目,调研大力发展农业多元产业形态,要把乡亲们的心声带到北京。

“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根据部署,今年农业部门将指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来自江苏镇江“80后”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几年前和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岗位,转身向农,如今经营着2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每人管500亩田、产500吨粮的效益。

“把在科研院所掌握的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科技赋能,增强农业‘硬实力’。”她说。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全球范围看,乡村振兴通常伴随着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打通城乡人才交流通道,推动企业家、技能人才、农民工返乡投资兴业,着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金李委员说。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抓住科技和改革这个关键,绘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前景可期。

让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

中国的发展既着眼星辰大海,又关切柴米油盐。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聚焦民生关切、直击民生痛点,努力让百姓有更强的社会发展获得感。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和举措,转化为政府部门的一张张“民生清单”,再逐步落地为一件件民生实事。

新春开局,“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在全国开展,预计将为劳动者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

人们在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查看招聘信息,寻找工作机会(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医卫领域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水分,今年将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450个;教育领域今年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突出“普惠发展”;住建领域今年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以上;养老领域今年支持一批项目地区建设10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从健康、养老到未成年人保护,履职五年来,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代表始终记挂着民生冷暖。这次两会,她的建议依旧与民生相关——希望大力推动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推动康复医疗服务的全病程管理。

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大量走访的基础上,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代表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去乡村度假”。他建议各级政府抓住这股消费新趋势,加快新农村建设,培育“高品质民宿”,既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让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

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会同意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新年伊始,重大改革动作不断推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于2月17日正式落地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科技领域开展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

金融改革创新是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委员一直关心的话题。工作之余,他隔三岔五要去大街小巷的商铺转转,了解微观主体对宏观政策的感受。

杨成长委员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站式”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帮助市场主体提高活力。

新的一年,一系列向深水区迈进、“啃硬骨头”的新举措正不断落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今年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月1日起,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范围继续扩容;沈阳、南京等6地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业对外开放按下快进键……

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一往无前、顽强拼搏,明天的中国一定更美好。

文字记者:韩洁、于佳欣、何欣荣、魏玉坤、戴小河、潘洁、何宗渝、杨玉华

新媒体编辑:王浩程、邬金夫

近些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备受关注,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创新。新媒体技术不仅仅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就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价值观教育创新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及支持力量,相信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何为新媒体,从理论层面来讲,即指一种和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关联在一起的新型技术手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信息资源的传播渠道,打破资源传输的时空壁垒。从当前大学生群体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具体表现来看,大学生主要应用微信、微博、社交论坛等新媒体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生很大变化,高校教师会应用新媒体工具来组织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完成价值观教育教学任务。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呈现诸多新的特点。一是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性,新媒体技术属于信息传媒技术类型,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所以在此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网络性特征,有新媒体平台作为基础,教师可将更多教学资源在第一时间推送给大学生,大学生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新的学习内容,这对于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二是价值观教育的便捷性,在新媒体技术助力下,原本停留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成功打破了时空界限,如此一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范围及受众群体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大学生可以因此享受到更具先进性和优质性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服务与引导。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革新机遇。高校要牢牢抓紧这一重要机遇来全面提升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快速性和及时性,应用新媒体技术,教师可在短时间内通过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式来将更多内容传授给大学生,而且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各种载体进行远程学习,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分享观点。二是新媒体技术有着显著的超文本性,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文本图像和视听的紧密融合,教师可随时应用新媒体技术来展现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更具创意性的画面,更具影响力的影音资料、还原历史情境等,调动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大学生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三是新媒体技术具有强烈的即时性特点,高校价值观教育在引入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后,其时效性得到了迅速和显著的提升。借助新媒体的网络即时性特征,成功省去了传统媒体下存在的信息递呈环节,实现了信息及时交换。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特征,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教学资源,进而不断充实和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价值观教育质量,高校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构建起新媒体信息监督机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而且成功突破了信息咨询屏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高效性要求高校必须要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监督,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起新媒体信息监督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监督与管理力度。现在高校虽然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技术,但是针对所应用到的新媒体技术依然欠缺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面对一些不健康信息不能做到有效禁止和监管,对其传播范围也无法进行有效管控。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内容,不断优化监控机制,在源头上进行精准把关。

创新教学平台提升教育有效性。随着越来越多新媒体技术被引入和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高校及教师要积极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及平台力量来进一步延伸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链,逐步深化和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通过该平台来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活动,结合实际学习任务及学生学习的表现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以及评比机制,以此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灵活程度。教师也可选择在具体考试内容上增添学习强国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来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定期给大学生推送合适的价值观教育文章及社会热点案例。要紧密围绕新时代核心价值理念,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鼓励学生们拍摄主题性微电影,要求能够彰显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思想。

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最为核心的实施主体,是贯彻高校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核心人物。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会对价值观教育效果和质量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创新和优化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关注教师群体,尽全力去提升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校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教师对于价值观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逐步提高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能力。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各项新媒体技术,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而深入挖掘和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高校可以为新老教师搭建起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定期组织新老教师讨论交流活动,树立优秀教师榜样形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新老教师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给予新老师更多支持和鼓励,深入挖掘新一代青年教师创造力,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要求青年教师多帮助和指导老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新老联动,竭尽全力把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更大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下意识去引导学生们关注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新媒体渠道来提升价值观教育质量。

充分利用新媒体可视化特征。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课程是主要阵地之一。在教学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也多是在课程中应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新媒体技术的诸多优势中,可视化优势非常显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新媒体可视化特征发挥到更大化,逐步丰富和完善价值观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力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新媒体的可视化特征,建议高校教师一定要作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要在备课时多搜集和应用相关素材,并且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进而在课堂上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播放,通过这种视频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度。大学生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受众对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度,切实稳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与道德水平。高校可以适时适当提高价值观教育实践教学的频率,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也符合现在大学生群体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有了真实的经验和体会,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会随之提高。高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将大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大胆尝试和应用更具先进性和新颖性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开展价值观教育,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作者:张智慧、王蕾,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来源: 光明网

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加深,移动短视频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给予用户崭新的交流体验,在短视频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短视频博主也具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意义。

此时青少年媒介接入度也不断提升、对标新立异的需求日益旺盛,移动短视频博主在青少年群体之间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讨论度。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亲子关系薄弱、社会不利地位的状态。

目前针对移动短视频对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寥寥,且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聚焦于负面心理状态。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帮助,着力点应在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这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广阔的中国视野不应当只有高楼大厦,也应该看见田园乡村。

拥抱留守儿童脆弱敏感的心灵,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

从移动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这是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短视频、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培育良好的新媒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留守儿童视角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资源来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使其在压力下很难养成良好的心态,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心理资源,在短视频使用时处在不利地位被动接收信息,容易对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产生虚幻的不当认知。

与短视频博主之间的类社会关系也对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避免极端情况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使用移动短视频时应当对类社会关系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于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

(1)正确认识类社会关系

移动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会将用户特征类似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按照兴趣的亲近性对用户喜爱看的视频进行初步判断并精准推送与之相关的视频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内容层出不穷,主动与短视频博主发生互动和交流。

留守儿童作为受众处在被动接收的情境之下,对关注度高、粉丝众多的网红博主产生追逐和崇拜的心理,进而模仿他们的行为或购买所推荐的产品,抑或者在直播间进行兴趣导向的消费,越发沉迷于单向的亲密关系。

马燕通过对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受众对媒介人物往往因为对虚拟人物价值认同程度高,而产生“晕轮效应”,但此时的类社会关系仍不牢固。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段子手、网红和明星三类博主是345名留守儿童最受欢迎的博主类型,亲人和朋友的比例较低,然而病理性的追星行为和过度娱乐化导向将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使用移动短视频时,应当客观认知短视频博主的行为,不过度追捧和迷恋喜爱的博主,也不攻击、谩骂不喜欢的博主,处理好现实和网络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行适度的类社会关系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类社会关系。

(2)汲取移动短视频中的正向能量

社会学习论指出,观察在个人的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示范效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信息功能引起的。

短视频因其碎片化、即时性强的特点,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关键信息,但受限于视频篇幅长短,不能从其中获取更深度的信息价值。

通过移动短视频的碎片化时间接收更多信息,对外界传达的正向信息进行消化和学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资本的构建上寻找积极能量。

通过移动短视频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文娱活动的感知和外界事物的隔空接触,可以开阔眼界,增强心理韧性,深刻体会父母工作不易,并因此产生更多自立自强、感恩的心理状态。

心理资本是个人在成长、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一个人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的内部机制。

(3)留守儿童父母积极监管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地在外务工,亲子长期分离导致监护缺位、远距离的相处模式导致儿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难以享受到父母正常的价值引导和沟通交流。

依据依恋理论,亲子之间内部工作模式的失衡则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和心理问题,较于其他孩子更缺乏安全感,寻找更多的心理寄托,多数选择手机游戏、刷视频和娱乐聊天,沟通普遍匮乏。

父母离开孩子外出务工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弥补对亲情缺位的遗憾,往往对留守儿童灌注更多的心力和物质补偿,例如定期的零花钱和独自拥有的智能手机,为留守儿童接触移动短视频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环境。

但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移动短视频内容监管仍不完善,父母不应当仅仅依靠言语上的提醒来规避风险,而是需要进行理智的反思和提升重视程度。

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重要起始点,需要承担起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应当担负的责任。

修复亲子亲合关系需要以身作则,从家长放下手机依赖开始。孩子年龄较小时,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假期回家时,家长与孩子应当珍惜欢聚时光,积极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被手机占据宝贵的团圆时刻。

可以多体验亲子活动和室外交流,多多鼓励孩子与外界进行实际的交流,重视家庭教育和情感投入,将自己与孩子从网络世界中抽离,切勿忽视对意义的强调和言说,导致孩子接收不到亲密信号,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将日渐疏远。

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提升社会学习能力,产生感戴心理,避免将手机使用变成网络成瘾现象走向极端,需要家长和学校依据个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的重点教育和提升帮助,手机在留守儿童之间起到网络代偿功能。

但不能替代真实的校园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往往具有群体消费的特点,常常来源于同伴推荐和参照,因此对每个孩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简单的强制管理措施来粗暴解决问题。

针对不同学生的媒介需要和选择,家庭和学校都应当进行深刻反思和学习,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对留守儿童积极社会化有正向影响。

二、移动短视频视角

研究发现移动短视频博主的吸引力、相似性和内容的趣味性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感知到的社会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短视频博主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角色。

他们在社交平台扮演了意见领袖和传播途径的双重功能,应当正视与青少年受众互动过程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客观作用,提升媒介素养和创作能力与水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注重短视频内容属性和个人属性

短视频“网红”主要是从底层走出来的,而且大多是90后、95后甚至00后,这些人在成名之前就是靠一些事情或者行动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而一旦出名了,就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放到网上去,以此博取粉丝的关注和流量变现。

他们的言语、衣着、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现实,他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无疑成为了年轻人最好的精神和宣泄工具,而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红事件”的出现,更是让“网红”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青少年则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众心理、对被关注的渴求心理,他们热衷于谈论新奇事物,并希望通过评论、点赞、转发、跟帖、发状态来获得别人的关注,而活跃的短视频博主也成为了他们潜意识里可供模仿的对象。

短视频平台中不乏博主通过分享日常来传播价值观,例如拾金不昧、乐观积极、拼搏不息和刻苦学习的榜样人物,同时一些官方的自媒体账号也会传递正能量的行为与价值观导向。

但平台中也存在更多地被污染的信息环境,例如拜金主义的导向、颜值至上的价值观和低俗的哗众取宠行为,这类视频由于个性化推荐机制的不完善也充斥在青少年的浏览记录中。

因此短视频博主应当注重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时刻谨记在公共平台发布的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少年。

视频内容应当在保持个性化与自我表达诉求的前提下,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积极的引导,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妥善处理与维护受众的类社会关系

短视频博主在与受众进行互动时,短视频行业平台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目前的平台治理特点往往为事后治理、模糊治理且手段单一,提前制定规章制度,引导与禁令手段并行。

对短视频行业出现的雷同化、低俗化、暴力色情信息进行重点的专项治理,以行业组织的形式约束博主内容生产的方向,对未成年用户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也应当紧跟政策潮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建立健全监督和举报机制,推动实名化的进程,提高短视频博主创作的准入门槛,提高平台的自我净化和淘汰能力,构建起平台、用户、政府三方合力维护平台环境绿色环境。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二胎概念股一般多少钱(二胎概念股大全)

下一篇:土壤治理企业(土壤治理板块)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