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基金一对多产品总量(基金子公司一对多)

2023-05-06 22:41分类:成交量 阅读:

 

作为基民,除了要懂得基本的基金操作外,对基金相关知识也需要有所了解。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一直被提及,但两者到底存在哪些区别呢?跟本文一起来学习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区别。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区别,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在募集对象、募集起点及赎回等方面的区别。在募集对象上,基金专户一对一顾名思义,其募集人数只能是一人,而一对多的募集人群则可达到2~200人;在募集起点上,基金专户一对一的起点为5000万,而一对多的起点一般为100万;在赎回方面,基金专户一对一的赎回更加的灵活,即在合同期内都可以进行追加和体现,而一对多每年只开发一次赎回,非开放期进行赎回则需要支付高昂的赎回费。

其次,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区别主要为业绩基准和管理费率差异大。其中在业绩基准方面,一对一的提成要明显高于一对多,其年收益率一般需要超过8%才能提取业绩报酬,而一对多只需达到6%即可;而在管理费率方面,一对多的实际管理费率一般为0.75%,而一对一的实际管理费用则达到0.9%~1.5%。

最后,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区别体现在“性价比”上。对基金经理而言,一对多业务募集规模一般为5000万-1亿之间,按照1%管理费提取,一年获得的管理费最高才达到100万,而这几乎还无法支付其工资。而一对一业务不同,其门槛高达5000万,一般基金公司的规模可以超过5亿,因此单管理费就大大高出一对多业务。此外,一对多业务在发行和运作上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成本,因为相较于一对一业务,一对多需要更多的投资经理来匹配。

以上就是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主要区别,其实在某一定程度上,基金专户的运作方式类似于私募基金,只是它是在公募基金的大前提下进行的,而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正是其业务运作的两种模式。

查询更多基金排名、基金净值、基金收益、基金管理人信息等敬请登录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http://dc.simuwang.com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经记者:李娜 每经编辑:肖芮冬

今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主办发布了《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基金专户子公司分类监管正式启动。

据了解,尽管目前各家并没有收到正式通知,但都已知晓自己的分类监管结构。面对A、B、C和D四类监管结果,这也意味着资产规模仅剩下1.9万亿元的基金子公司,将忙于梳理、调整和制定业务范围。

“我们正在进行业务调整,主要聚焦于母公司不涉及的资管业务、公司原有的股权业务这方面。母公司那边将会成立一家新的股权公司专注于此类业务。”一位公募基金子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看来,监管部门对行业启动分类监管,最大的还是在“扶优限劣”,让原来被视为万能的基金子公司走上精细化管理,进而打造出一批专业的子公司。

专户子公司四大分类监管结果露面

2月中旬,公募基金专户子公司的分类监管正式启动。

历时一个多月,基金子公司的分类监管结果出来了。据了解,本次分类监管的结果目前并没有发出正式通知,不过各家基金专户子公司已获悉自家的监管结果。

据了解,目前的分类监管结果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档。获得A类的基金子公司的名单非常少,数量仅有10余家;B和C类子公司数量较多,还有部分基金专户子公司获得是D类。

此前《通报》内容显示,在综合考量合规风控水平、存量风险状况、持续经营能力等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专户子公司分类监管机制。《通报》中也明确了分类监管的三大原则:一是允许合规风控水平较高、主业清晰、经营审慎、具有可持续展业能力的专户子公司在现有监管制度下规范展业;二是对合规风控水平不足、存量业务风险较大且长期难以化解的专户子公司实施适当的展业限制;三是对经营不善、风险隐患大、缺乏商业可持续性的专户子公司审慎从严监管,坚决出清严重违法违规机构。

“我觉得这个分类监管,最大的体现还是对整个行业的‘扶优限劣’。比如,过去风控做得好,可以持续展业的公司,基本给予扶持的态度;过去做得不好,可能直接就给D类,也给公司思考是调整主业经营还是放弃关门,由公司自己综合考虑。”沪上某基金专户子公司人士表示。

“从过去的基金子公司的发展来看,事实上,有一些公司也就压根就没开过门,也有开过门自己关门的。”该沪上某基金子公司人士指出。

此前,《通报》中还提供了两大案例,一个是华泰柏瑞基金主动注销专户子公司,另一个是诺安基金被责令撤销专户子公司。

打造专业子公司

曾在2015年产品数量达到顶峰1.6万只、在2016年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的基金专户子公司,近几年来,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管理规模都在不断下滑。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子公司产品总数为3521只,资产净值为19202.95亿元。其中,子公司一对一产品数量为2069只,截止日资产净值为13656.19亿元,子公司一对多产品数量为1452只,资产净值为5546.76亿元。

这也意味着,上述不足2万亿资产规模的基金子公司将要重新梳理、调整和规划未来的主要业务。

过往基金专户子公司,被赋予为万能牌照,野蛮生长过后至今仍有不少似乎仍未找到自身方向。

据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基金专户子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融资类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股权投资业务、私募FOF/MOM业务、海外市场投资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

自2016年基金专户开启转型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股权投资业务曾被视为重点转型方向,尤其是资产证券化业务。

“但从近些年的实际运行来看,招聘人才、搭建团队,但基金子公司在ABS领域的体量仍旧非常小,和券商仍旧有很大的差距。”前述沪上基金专户子公司人士表示。

“实际上的逻辑为,首先是分类设立子公司,让各家主营业务更加清晰,同时在相应的范围内‘扶优限劣’。”某基金子公司资深人士指出。

“我们现在就在进行业务范围调整,由于拿的是资管牌照,公司原有的股权业务这方面,母公司那边将会成立一家新的股权公司专注于此类业务。由于不能和母公司有同业竞争,在资管业务方面,他们没做的,我们就可以做。”该基金子公司资深人士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基金管理公司专户子公司数量为73家。从实际运作来看,不少基金专户子公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未来,肯定会有基金专户子公司最终选择退出,而能够留下来也会是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后的一批专业子公司。”前述沪上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后资管新规时代,许多老产品的问题仍待暴露。

资管风铃获悉,鹏华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发行的“鹏华聚鑫”系列固收产品目前已出现兑付逾期,该产品共计25期,总规模接近40亿元,目前涉及的投资者人数为2000多人,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

蹊跷的是,在鹏华聚鑫出现违约后,出面与投资者沟通兑付方案的并非鹏华资产主导,而是工商银行,甚至工行还曾提出将资管份额置换成银行理财产品的解决方案。而无论是工行还是鹏华资产,均以种种理由拒绝向投资者提供鹏华聚鑫的定期报告。

从目前该事件的一系列细节来看,鹏华资产的此次逾期事件背后,有可能仍然是一起由银行代销、投向银行资产、并且由大行获取主要受益、承担主要风险的“假集合”产品,而鹏华资产或在其中扮演通道者。

事实上,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以“一对多”专户开展通道业务早已被明令禁止,而发生在资管新规后的此次“假集合”事件,很有可能成为一场顶风作案,无疑将成为不同资管产品互相嵌套所带来权责风险的鲜明脚注。

1·逾期的鹏华聚鑫

发生逾期的鹏华聚鑫,早在2017年就开始销售。

据资管风铃获悉,此番暴露流动性的一批产品,起始时间为2020年1-2月份,而到期时间为同年7-8月份,期限为6个月。

事实上,在鹏华聚鑫这一较为“标准”的期限安排背后,仍然指向了分离定价、期限错配的类资金池操作的可能性。

而对于4.1%的“比较业绩基准”,多位投资者透露,代销机构在向其推介该产品时曾有暗示该产品可以保本保收益,但受限于监管政策不可体现在产品合同中。

事实上,自资管新规取消“预期收益率”等可能引发刚性兑付的产品要素后,不少资管机构都采用业绩比较基准的方法来代替此前“预期收益率”的功能。

“其实换汤不换药,还是用一个预先明确的数字来向投资者暗示收益。”北京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对此指出。

从基金合同来看,鹏华聚鑫也仍然是一只可以投资非标资产的计划。据产品说明书披露,该产品投资范围包括“具有业绩比较基准的各类证券投资类资产管理计划”,如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期货资产管理计划。

“无论是信托还是券商、基金的资管,都可以再投向非标。”上述券商资管人士表示“不排除目前违约的只是负债端的产品,这个产品还会投资用来持有非标资产的新计划,并且通过两者进行嵌套。”

在嵌套模式中,一旦底层非标资产出现质量问题,显然也将导致产品兑付出现逾期。

此外,鹏华聚鑫发生兑付逾期背后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其持仓中的部分高收益债出现了违约,进而导致其兑付流动性的丧失。

有接近鹏华聚鑫人士透露,该产品持仓中的一部分或持有已经陷入兑付问题的海航债,进而导致产品违约。

2·疑似的“假集合”

在鹏华聚鑫的逾期背后,相关的处置兑付方案却并非由鹏华资产主导,而是代销机构工商银行。

在产品延期支付及后来的逾期过程中,工商银行曾提出多种兑付方案与投资者协商,而根据目前最新的方案,是工行于2020年10月20日兑付该产品本金的50%,其余50%通过转换理财等方式延后一年兑付。

在沟通过程中,部分工行工作人员给出的解决方式是要求投资者在10月11日前签订“小协议”。

该小协议为工商银行拿出的一份紧急兑付方案,方案中指出本月20日兑付本金50%,48%转为工商银行理财产品,剩下的2%作为收益且一年后兑付。

“并且这份‘小协议”不能带回去,签订后20号前兑付一半,剩下的投入资金转入工行理财产品,预计一年之后回本。“一位投资人对记者表示。

不过,对于工商银行给出的上述方案,已经有部分投资人已经同意并签署了该方案。

不少投资者对资管风铃表示,工行及鹏华资管人士均强调签订他们给的协议是投资人唯一的选择,否则就只能等到底层资产变现退出后兑付。

在该方案的沟通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试图向鹏华资产及工行索要鹏华聚鑫的定期报告查看资金使用情况,但均因各种理由遭到拒绝。

工行表示定期报告需要向鹏华资产索要,而当投资在向鹏华资产索要鹏华聚鑫定期报告时,也被告知相关报告只能提供给工商银行。

华东一位投资人表示,“我去的时候工行和鹏华资管相关人士均在场,但沟通过程中只同意给产品说明书,现在资金的投向、跟之前的宣传不一致等问题一概回答不了。”

从可投非标到标准化的期限安排,从4.1%的业绩比较基准到作为代销机构的工行出面提出解决方案,鹏华聚鑫极有可能是一只假集合产品。

所谓假集合,是指资管机构发行一对多集合资管计划,交由银行进行代销,并根据该行的投资建议进行投资,相当于该产品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来自于银行,资管机构仅在其中提供通道服务,在资管收入上,银行也将拿去更大的比例,而资管机构只赚取通道费。

银行开展假集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滚动发行的资管产品将部分非标业务及不良资产养在表外,一方面能够优化体内报表,另一方面通过表外业务能够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此前,一些银行曾多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假集合业务,后因底层资产的暴雷而陷入权责纠纷。

如果鹏华聚鑫查实是一场假集合之下的逾期兑付,鹏华资产也大概率无法避免被追责。因为无论早在2014年,还是后来的资管新规,利用一对多集合产品从事通道业务一直是被禁止的违规活动。

事实上,资管新规后,不少银行和资管机构之间的暧昧动作也在发生新变化,鹏华聚鑫或许绝非诸多问题项目中的孤例,但在这场离奇的风波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管理人在信息披露义务上的撇清责任,能看到代销机构在风险暴露后的揶揄与苟且,还能可以看到资管新规之后无法被打破的刚性兑付和嵌套难题。

本文源自资管风铃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一度被监管套利“催肥”的基金子公司,如今却因为政策风向的变化,而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部分基金子公司已久不知新产品发行的“肉味”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资管新规和证监会发布的细则等政策影响外,在实际操作中,基金子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备案非常困难,尤其是非标业务基本停滞。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一些基金子公司的高管已经开始寻找下家。

在某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老张(化名)眼里,这已经是个“死局”:指向明确的政策织成了一张大网,找不到“网眼”的基金子公司只能束手待毙。“据说,已经有基金公司意图撤销基金子公司牌照,也有基金公司在增资基金子公司后,颇为后悔,现在又盘算着减资了。”老张说,“在现有的资管格局下,转型是非常困难的,弱小的子公司会先倒下。”

三道“金牌”层层趋严

短短数年,资管规模便攀升至11万亿元的基金子公司,令市场充分感受到政策红利的力量。但所谓盛极必衰,刚刚达到人生巅峰的基金子公司,却冷不丁地遭受政策的“棒喝”,运势急速衰竭。

严监管政策的到来,连绵而且迅猛。2016年12月,证监会颁布两项新规,加强基金子公司的管理,其中首提净资本约束的要求,震动了整个基金子公司行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规。但不曾想,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今年4月份,央行等部委正式发布《资管新规》,基金子公司等若接到了业务受限的第二道“金牌”;而在7月份,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三道“金牌”来的又快又狠,基金子公司的非标业务几近停滞。

根据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至今年3月底,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已经缩水至6.82万亿元。至今年6月底,资管规模进一步缩水至6.12万亿元。单纯从资管规模变化来计算,与监管层发布关于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的2016年底比较,缩水幅度已经高达4成。

与资管规模急剧缩水相伴的,是基金子公司新产品备案的难度不断加大。老张告诉记者,目前基金子公司的新产品备案环节,如果是“一对一”产品,仍采用机器备案方式,简单快捷;但如果是“一对多”产品,则要经过多轮的问询,备案时间大大拉长。更要命的是,如果按照第三道“金牌”的要求严格执行,基金子公司在不转型的前提下,现有业务基本停滞,公司的前途已是“生死一线间”。

股东态度生变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监管形势的变化,基金子公司股东们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基金子公司一度是股东们的“香饽饽”。在业务蓬勃发展的那几年里,由于没有净资本约束,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普遍不高,因此股东的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某基金公司高管就曾向记者透露,如果只投入几千万元的注册资本,资产管理规模能够迅速做到几百亿元的话,那每年的回报率都至少在一两倍以上。

“那是个黄金时代,超高的资本回报率,让股东们很看重基金子公司。有不少基金公司的管理层还积极入股子公司,并且大力鼓励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老张说,“但也正是因为暴利的诱惑,导致基金子公司选择了‘通道’业务这个捷径,短期赚快钱的思路在整个行业都是普遍现象。”

而随着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被政策限制,以及净资本约束、同一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非标债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资管计划净资产的35%等新规的影响下,基金子公司的回报率一降再降。在去年,记者采访某基金子公司时,对方还表示,按照净资本约束,基金子公司在增资后,年回报还有望达到40%以上。但今年回访时,对方却表示,能否有回报都很难预测。

事实上,一些实力不够的基金子公司,其母公司已经流露出退出的想法。按照目前规定,它们有可能会放弃基金子公司牌照。而据记者了解,去年大举增资的部分基金子公司,在今年证监会发布的新规之后,增资的效果被大幅削弱,它们也萌生了减资的想法。

加强风控谋转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金子公司业务中,“一对多”专户占比并不高。而在新规里,限制更多的是“一对多”专户业务。因此,尽管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因为《资管新规》而减少基金子公司“一对一”专户业务规模,但通过另辟蹊径,“一对一”项目却有可能成为基金子公司的救命稻草。

老张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为了防止和母公司之间形成利益冲突,基金子公司的“一对一”专户更多还是“通道”项目。未来,基金子公司是否会大力发展通道之外的“一对一”专户业务,则需要看母公司的统筹安排。但是,“一对一”专户业务却并非没有瑕疵。在今年2月底,某上市公司实控人被证监局行政处罚时,就曾披露有三家基金公司的定增资管计划沦为了该实控人违规的“通道”。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部分“一对一”专户产品中,基金公司主要就起到一个通道的作用,具体操作指令往往会来自于客户。

业内人士则指出,从上文的案件中汲取教训,需要警惕基金子公司在向主动管理方向转型时,其中主投二级市场的“一对一”专户项目沦为不法分子操纵市场的“通道”:如果有人在不同的基金子公司开设多只“一对一”专户产品,集中于投资单只或少数股票,对股票价格造成明显影响,就会涉嫌操纵股价,而基金子公司则会涉嫌让渡管理权的违规操作。因此,基金子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加强风控仍是首要任务。(记者 李良)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国家银根紧缩(银根紧缩英文)

下一篇:4d毫米波雷达概念股(我的世界国际板)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