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滚雪球平台(滚雪球卡通图)

2023-10-28 05:18分类:技术指标 阅读:

2017年8月22日,湖南祁阳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彩票诈骗案件。作案人柏某利用人们想要中彩票发财的心理,在网站上发布彩票信息。当用户购买彩票后,柏某就使用程序和算法操控中奖结果,让大量买彩票的人血本无归,而柏某则大赚特赚,“操盘”两年大约获利1.6亿元。

 

柏某

 

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警方的注意,经过几个月的侦查,终于将包括柏某在内的近千名犯罪分子逮捕。让警察没想到的是,这起案件的主谋居然只有柏某一个人,设备的管理、维护、财务工作都由他一个人负责,可以说他一个人硬撑起了一个犯罪帝国。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柏某从事非法诈骗前,仅仅只是一位电工。他自学编程,创建了彩票赌博网站。

那么柏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他是如何作案的?警方又是如何破获这起案件的呢?

湖南电工辞去工作,自学编程创建网站

2017年,发生了一起全国范围的彩票诈骗案件,警方花费了大量心血才抓到主犯。

 

柏某被抓

 

让人没想到的是,主犯柏某一个人就管理着上游下游总共近千人的团队,连彩票诈骗所使用的网站和程序也出自他手,如此高的智商却用错了地方,令人唏嘘。

柏某在被捕后说道:“我是中专学历,早年在广东工地干电工。因为家里人的催促,这几年他回湖南结婚生子,现在有一个年龄尚小的女儿。”

最开始柏某并没有犯罪的想法,他回到湖南祁阳老家后并没有参加工作,而是在自己家的菜摊上帮忙,日子过得很拮据,好在还算安稳。

 

柏某

 

不久后,柏某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他的妻子也鼓励他去工作。他思前想后,觉得要赚就赚笔大的,有了钱就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按道理说,年轻人想赚钱是应该鼓励的,毕竟有上进心是好事。可柏某偏偏把心思用在歪门邪道上,他看到网络上有很多彩票网站,又自学了一些编程知识,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搭建一个彩票网站,吸引客户购买彩票,自己在网站中用算法操纵彩票的开奖结果,因为客户不知情,他只需要看哪些开奖数字投入的钱多,哪些开奖数字投入的钱少,将钱少的设置成中奖,将钱多的设置成没中奖,这样高进低出,赚的可是不少。

 

操控结果演示图

 

此后柏某便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编程技术,有时候他一直学习到深夜,第二天起床随便吃一点东西,就投入到学习当中。

因为柏某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家人也没有条件让他到专业的机构去学,所以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编程技术和代码知识对于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来说,其学习难度不言而喻,好在柏某虽然在学校时成绩不好,可脑筋是一顶一的好用。

他到网络上搜索了大量的学习资料,现在互联网非常方便,柏某自身悟性又非常好,再加上金钱的诱惑,柏某一个人闷在家里学习了大半年,编程技术已经是一流。

 

柏某

 

引入人流参与赌博,发展下线牟取暴利

柏某计划的第一步算是顺利完成,接着他开始计划的第二步,搭建一个功能强大,外表美观的彩票网站。

不久后,网站已经设计完成,柏某开始了计划的第三步,吸引大量用户浏览他的彩票网站,不过在这一步上柏某却遇到了阻碍。

这期间,柏某每日起早贪黑地维护网站,完善网站的功能,并在各大平台发布自己彩票网站的信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柏某发现一些网站会帮助其他网站宣传,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两个流量都不是很多的网站,在各自的页面发布对方的广告,可以使网站获取更高的曝光量。”

很快,柏某的网站就引来了大量的彩民,由于柏某的代码编写能力相当出色,他将网站的各种广告和引诱消费的功能制作得很好,他的网站很快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几个月后,柏某发现自己已经管理不过来了,于是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下线,事业做大后,柏某俨然成为一个资产过亿的大富翁。

但是柏某到底是如何暴露的呢?这离不开浙江丽水警方破获的一起诈骗案。

无辜学生上当受骗,浙江警方上门查获

2017年浙江丽水市,一位应届毕业生小李在网络上找工作,近几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小李一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小李

 

他已经在丽水市的出租屋里住了两个月,其他同学很多都已经上岗了,还有几个已经转正,在焦虑中小李打开了一个网页上的弹窗。

这个招聘内容让小李非常感兴趣,招聘页面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底薪4000,工资主要由提成构成,抽成比例是15%,工作轻松无压力,工作内容主要是和客户沟通,本公司薪资平均在1.5万到2万之间,一周休息两天。”

工作轻松,薪资诱人,还周休两天,这样的良心公司现在很少了,小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刻就投了简历。

小李为本次应聘准备了很多东西,让他没想到的是,应聘过程出奇得容易,招聘单位似乎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条件并不重视,而最关心的是小李的抗压能力,整个招聘过程似乎只是走一个过场。

回到家的小李心里想:这家公司的招聘门槛这么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工作内容呢?尽管内心有点怀疑,但是面对如此高薪,小李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上班了。

此后小李每天都很认真地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微信、QQ、飞信等软件上添加客户,在聊天中传达自己在用一个彩票网站,在这个网站上赚到不少钱等等。

 

聊天截图

 

不久后,小李的工作能力受到领导的肯定,让他提前转正了。很快,他领到了自己一生中第一份工资,这让小李感到非常满足。

一天,小李和往常一样在公司上班,忽然,一群身着警服的人冲了进来,不由分说就将所有人制服了,并告诉他们:“不要反抗,配合公安办案。”就这样,公司的员工全部被押解进了警车里。

诈骗组织覆盖全国,警方合并共同办案

“什么?网络诈骗?”警察的话让小李感到非常惊讶。

小李进入这家公司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里没人告诉过他自己的工作性质是什么,他只是按照领导的指示,不断地吸引客户进入网站。

 

线下公司被查

 

“难道这家公司真的是诈骗公司吗?”小李想到这里心里一阵发寒。

随着警方的持续调查,他们发现这家公司仅仅是彩票诈骗集团的冰山一角。

这起彩票诈骗案件的诸多线索都指向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的网络彩票诈骗组织。一个网络ID在湖南,名叫“万科”的神秘人物。

警察发现很多这样的诈骗网站,作案套路一致。都是派不知情的员工去吸引客户,然后用多种手段诱惑客户在彩票网站上下赌注,最后用程序的算法来操控彩票的中奖情况。

 

办案民警

 

小额的投注可以获得收益,而大额的投注则被算法判定为没有中奖,用这样滚雪球的方法不断地吸引客户投入更多的钱,诈骗公司以此来不断的骗取客户的钱财。

警方对这起案件的了解只有这么多,为了了解更多这起诈骗案的内幕,警方决定查清楚这个“万科”的真实身份,然后和各地区的警察联手破获这起案件。

而小李和其他员工确实不知情,所以警方拘留了他们两个星期,并处以一定的罚款就放他们回去了。

“万科”利欲熏心,终被绳之以法

警察花了两个月依旧没有查出更多有效的信息,只是发现了这些网站都在频繁地和一个ID叫“万科”的人交流,交流的内容看上去很像是上级对下级。

 

组织架构

 

可这个“万科”究竟是个人还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警方还是一无所知。

此时已经过去几个月,警方为了不打草惊蛇,并没有取缔这些彩票网站,而是加紧对这起案件的调查。

不久后,警方开始从资金流的角度往源头调查,这次的调查结果令警方非常兴奋,他们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彩票网站,其资金流的走向都是朝着湖南祁阳的一家银行。

警察立刻抽调了这家银行里的监控视频,发现在这个小县城的一个镇里,有一个姓柏的人,频繁用“万科”的ID在银行里收取和存入现金,而且每次交易的金额都非常巨大,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有动辄上百万的资金在他手上流通。

 

柏某的监控录像

 

这个姓柏的年轻人,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柏某,警方回到警局后开始大力调查柏某的相关信息,警方感到非常疑惑,柏某只有中专学历,也没有其他犯罪的前科。

这些彩票网站的运营,搭建,维护,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而在警方的调查中柏某没有同伙,这些工作全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几乎不可能。

不仅仅是网站的维护,柏某不仅要和他下面隶属的经理协调,还需要从各个渠道中宣传自己的彩票公司,而且每个月还要给员工发工资,处理很多大额的资金交易。

这么繁琐的工作,别说一般人难以做到,就算是北大清华的金融高材生,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警方继续调查,最终他们认定柏某就是这起案件的主谋,虽然难以置信,但是情况确实是这样。

为了避免柏某嗅出异常,警方决定雷霆出击。在2017年8月22日,警方在全国各地统一抓捕了这起案件的所有相关方,包括柏某在内的将近20个网站被一锅端了。

柏某后悔莫及

警方对柏某相当重视,他们以为这个柏某不是三头六臂就是凶神恶煞,可当几十名警察冲进柏某房间的时候,他们都想不到,这个柏某不仅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只有29岁。

柏某还在和客户聊天,警察忽然破门而入,柏某一时愣住了。他似乎有所预料地坐在那里,任由警察把他按倒在地,用手铐将他制服。

 

柏某的作案工具只有一台电脑

 

警方在柏某家发现了大量现金,它们有些用麻袋装着,有些整齐地叠在大纸箱里,有些直接包好放在床底下,警察数了将近三个小时,仅在他家搜到的钱就多达300万。

这次行动警方总共出动了上百人,将上千名违法犯罪嫌疑人抓捕,查获涉案金额高达4000万,后来警方将柏某的所有资产放在一起,金额居然达到令人震惊的1.6亿。

在审问过程中,柏某毫不讳言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警方问他是怎么一个人控制这么庞大的犯罪帝国的。

 

在柏某家搜出来的赃款

 

柏某表现得非常冷静,他淡淡地说:“我从不出面,只是将几个带头人控制住了,他们只知道有一个总部,而这个总部是怎么样的,有几个人,他们根本不知道。将几个带头的经理的工作处理好,其他员工都由经理来管理。这样我比较轻松,管理起来也比较高效。”

警方不禁被这个年轻后生的智商所震惊,在交谈中,柏某的逻辑清晰,思路冷静,应对警察的审问非常有头脑。

警察问他是怎么学会编程的,要知道编程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要有很高的理科基础,而柏某只有中专学历。

 

在柏某家搜出来的赃款

 

柏某他说:“现在网络上的教程还是很多的,那些老师讲得很详细,只要根据他们的步骤来学都能学会。”

最后警察问道:“你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为此冒这么大的风险真的值得吗?”

此时柏某沉默了,他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想起来真的不值得,当初只是为了赚更多钱给家人,让家人活得轻松一点,但是现在,我连去照顾他们都做不到了。这两年,我赚了上亿, 却失去了未来。”说到这里柏某的眼睛里泛出了泪光。

 

柏某的家

 

警方调查后发现,柏某在老家基本不敢花钱,他自己也了解这些钱来路不正,因此他们家依旧住在破旧的楼房里,家人也不敢用高档的东西。

柏某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但是最终落得一场空,应当引以为戒,来路正的钱都不好赚,为了私利铤而走险是最要不得的。

 

柏某

 

结语

柏某的行为令人唏嘘,一个大好青年不想着靠努力,一点一点地改变现状,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着损人利己的事。一个人有才华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要用在正道上,不然只会比普通人更惨。

这件事最为伤心的应该是柏某的家人,柏某的妻子和孩子以后要谁来照顾,他的父母要谁来养老,所以说遵纪守法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围绕“梗”提供各种阐释、图片、表情包,以及接力式的再创造,这种语言游戏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年轻人,他们称之为“玩梗”。口口相传之间,一个“梗”逐渐丧失新奇的意味,而被一些网络时髦分子鄙夷为“老梗”。但是,这种语言游戏不会因此衰退乃至枯竭。蜂拥而来的“造梗”大军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产品,他们的旺盛创造力以及“梗”的更新与升级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想。对“梗”一无所知,网络语言的魅力至少削弱了三分之一。

“梗”是笑点和包袱,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

所谓“梗”,可能是一个动漫的经典桥段,可能是一个著名角色的形象,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神回复”,一个谐音的混搭。《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的桥段是一个“梗”,《火影忍者》之中不断重复口头禅“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也是一个“梗”,小品《卖拐》之中“要啥自行车”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采访之中“你幸福吗?”也是一个“梗”。

“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

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他们的叙事或者情绪交流带有明显的网络空间气息:他们熟知众多独特的词汇和用语,他们对于各种暗语与切口的稔熟程度,显现了投身网络的悠久年份。即使表述那些众所周知的通俗主题,网络空间的表意方式还将表明语言主体的风格定位:保守的、正统的还是年轻的、富有活力的?精英文化还是带有叛逆意味的亚文化?手不释卷的知识分子还是沉溺于手机的网民?如此等等。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你懂的。

“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

《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由于典故形成的联系,当下的某一个文本可能反射出《庄子》《史记》的文脉,另一个文本回响着屈原、李白的意绪。所谓的“互文”,即是指多种文本之间的交互震荡和呼应。

“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情趣性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

“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情趣性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二次元文化语境内部,“梗”还可能充当青春期记忆的象征,或者充当启蒙“新手”的教材。但是,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如同典故那样负责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

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电视剧《征服》的“你这瓜保熟吗”,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另一方面,诸如“完璧归赵”“刻舟求剑”“三顾茅庐”或者“投鼠忌器”这些典故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显得一本正经。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梗”字系“哏”的误读。“哏”为天津方言,意为“滑稽、可笑、有趣”,相声之中的“逗哏”“捧哏”的来往配合逐渐催熟一个笑料,从而在哄堂大笑之中抖出包袱。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的“梗”与相声的“哏”异曲同工。

典故与“梗”的形成机制十分相似。种种人物、故事、桥段、形象首次出现的时候,作者无从断定这些素材能否孵化出什么。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

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

相对地说,“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与传统的典故不同,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无论是巧妙、机智还是拙劣、生硬,笑声标志了“梗”的基本成功。

“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不需要兢兢业业地遵从严谨的逻辑,更不要自作聪明地掉书袋,或者卖弄正规的学术训练。许多时候,迂阔的冬烘先生恰恰是“梗”的素材。穿长衫的孔乙己正确地写出了四种“回”字,他的可笑是将四种写法展示在小镇酒店的柜台之上。民间文化制造的狂欢气氛之中,学院腔调时常成为嘲讽与调笑的对象,文绉绉的问候或者缀满套话的褒贬,远不如热辣或者无厘头的网络用语过瘾。

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戏仿往往产生点铁成金的化学反应。“子曰”“诗云”是典故之中声望显赫的方阵,通常充当最为有力的论据。然而,电视剧《武林外传》之中那个神经兮兮的书生吕轻侯动不动就宣称“子曾经曰过”,继而论证一个不三不四的观点,例如拒绝味道恶劣的伙食,或者亲吻了一个不该亲吻的人,甚至顺便将培根的名言纳入“子曰”的范围。如果说,戏仿来自机智的构思,那么,更多的“梗”毋宁是无意得之。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之多的年轻人热衷这种语言游戏。他们兴致勃勃地“造梗”,配置各种表情包,更多的人广泛搜索各种动漫作品、明星聊天或者八卦新闻,试图发现可能形成各种“梗”的蛛丝马迹。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然而,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

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用这些时间背诵外语单词或者研究数学练习题?不是还有那么多文学名著尚未涉足吗?哪怕成语接龙也是重温文化知识,怎么能为这种无聊的玩笑耗费如此之多的精力?父母和老师常常觉得这些年轻人不务正业,而且,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然而,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对于年轻人说来,“梗”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表意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一个主持人谦逊地表示,“我的梗有点老”,年轻人都知道他说什么。所以,年轻人仅仅简单地辩解说,熟悉网络空间的人自然会被“梗”所吸引。一些刚刚加入网络的“新手”不了解种种背景材料,但是,没有必要担心落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语境。网络空间存在许多自发编撰的教材。围绕“梗”的起源、发展、鉴赏以及“造梗”的诀窍与实践,这些教材贡献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稍稍意外的是,这些知识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整理与传承积累下来的知识。尽管“梗”系“哏”的讹用,但是,一板一眼的概念考据、文本分析以及各种分类已经开始,譬如言情、创意、讽刺、幽默、“硬核”等等。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某些场合,那些“玩梗”达人的得意表情与炫耀博学的教授不无相似。

这种状况显示出一个迹象: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然而,相对于各种微观的具体描述,网络文化的中心观念还未获得充分的考察——这些中心观念不仅可以解释网络空间文化生产的活跃程度,而且可以揭示年轻人之所以趋之若鹜,以至于轻慢文化传统的真实原因。也许,现在到了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作者:南帆,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9月9日15版)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股票撤单需要手续费吗(股票撤单时间和规则)

下一篇:如何选股票知乎(如何选股票及买入时机)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