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怎么买股票_怎么买股票入门_新手怎么买股票 - - 股票学习网!

郭广昌之女(郭广昌的女儿)

2023-04-13 13:31分类:港股投资 阅读:

“中国首富”王健林和“上海首富”郭广昌都是中国商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财富实力相当,做兄弟也算得上“门当户对”,而他们背后的“太太团”们,更是不简单。

有一次,郭广昌邀请王健林参加自己的50岁生日宴,郭广昌见王健林并没有带上自己的夫人林宁出席,便问道:您太太怎么没来?

一向直来直去的王健林立刻回怼道:我问过你们,还有没有其他女嘉宾来,你们和我说没有。期间王健林还爆了几句粗口。

郭广昌只好尴尬地说:有啊,我老婆就是。

王健林听完又怼了回来:你老婆是女主人,那不一样。

郭广昌被王健林逗乐了,表示下次自己一定带上夫人,两家人聚一下。

与“一入豪门深似海”的贵妇不同,王健林和郭广昌的“太太团”们不仅没有成为豪门传宗接代的“工具”,反而是作为“女主人”,多次帮助自己的丈夫从事业的危难中,解救出来。

一、相濡以沫的发家史

王健林1954年出生,比郭广昌大了13岁,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波“弄潮儿”。

1988年,34岁的王健林创立了大连万达集团,同年王健林喜获爱子,取名:王思聪。

王健林的创业想法并非一时兴起。

1、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各地都刮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创业潮。有不少人辞去公职,通过经商成为“万元户”,这让从部队退伍回来的王健林非常“眼红”。

2、王健林的妻子林宁出身显赫,林宁的父亲林连章是一名战功卓越的军人,退伍后创立了林氏集团。1994年,林宁从父亲林连章的手里接过林氏集团,随即将业务范围开拓至娱乐、餐饮、装潢、贸易等领域。早期的万达更像是给林氏集团打“辅助”,当然这种局面很快互调。

据说林氏集团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万达总部的26楼,在生活中,林宁是王健林的亲密伴侣,在生意上,更是最佳搭档。

不同于其他攀龙附凤、嫁入豪门,除了美貌一无是处的女子,在王健林还没成名之前,林氏集团便已是大连的明星企业。

当有记者问林宁:“嫁给中国首富,算是飞上枝头入豪门”时,林宁霸气回复道:“不管嫁不嫁首富,我都是豪门。”

与王健林顺风顺水的发家史不同,“寒门出身”的郭广昌的成功属实“来之不易”。

郭广昌1967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好在郭广昌学习刻苦,于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这也是郭广昌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开端。

在大学期间,郭广昌认识了第一任妻子谈剑。谈剑的父亲谈家桢是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号称“中国遗传学之父”。

1992年,郭广昌与谈剑及其他3位好友梁信军、汪群斌、范伟一起创立了复星,自此郭广昌开启了商业帝国的征程。在复星集团五个创始人之中,谈剑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虽然后来郭广昌与谈剑的婚姻出现变故,但谈剑仍然担任复星集团监事长。

1995年前后,郭广昌在一次节目采访中遇到了现在的太太,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师妹,上海电视台主持人王津元。随后两人完婚,并诞下2女1子,婚姻美满。

不同豪门阔太养尊处优的生活,婚后的王津元并没有当起全职太太,反而一边打理家中的大小事务,一边仍出现在荧幕前。

二、大难临头的不离不弃

王健林和郭广昌身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两人同样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云人物,各自的万达和复星除了在地产行业取得不俗的成绩外,也同样将商业的触手伸到了大健康和娱乐等领域,巅峰时业界还将两家企业并称为“南复星,北万达”。但在2015年~2017年,两家企业都因为“监管问题”,落了个狼狈不堪。

2012年,是国内企业出海“捞金”的开始,其中万达,复星,安邦和海航4家公司是典型代表,被合称为“出海四子”,但随着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强,安邦与海航相继破产。如今只有万达和复星两家企业平稳“落地”。这其中,固然有企业断臂求生的窘迫和转型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两位“女主人”在背后的支持。

在郭广昌事业的低谷期,王津元将“郭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让郭广昌无需顾忌家庭因素,可以全身投入到复星的“灾后重建”。

同时,王津元还担任复星集团艺术板块的负责人。郭广昌曾表示:复星集团所有关于“美”的呈现,都来源于妻子王津元。而郭广昌的穿着、打扮也都由王津元料理,每次出席活动的领带,都是王津元亲手系的。

王津元早已成了郭广昌事业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郭广昌负责的是复星集团的“里子”,而王津元则是负责复星集团的“面子”。

与王津元的温柔体贴不同,在军人家庭中长大的林宁,则多了一分“将门女子”的果敢与隐忍。

当年王健林说话喜欢大放厥词,金句连连。2016年问鼎中国首富时,王健林便说出了“1个亿是小目标”、“我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人”等目空一切的言论。而林宁面对王健林的口无遮拦,多次提醒王健林要低调行事。

2017年,银行对万达收紧贷款,彼此万达在海外投资项目急需资金投入,如此一来万达资金链出现断裂。关键时刻,林宁果断辞去万达董事的职位,并将投票权转给王健林。有了妻子的支持王健林大胆转型,将国内的酒店和文旅项目,以及海外资产清空甩卖,全力转型为以“万达”为品牌服务商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同时林宁还拿出1亿元帮助被“限制高消费”的儿子王思聪还债。

在林宁的帮助下,王健林用2年的时间,将万达的债务从2017年的4205亿减至2019年年报上的2979亿元。林宁用自己的行动保住了“老王家”的“体面”。

三、结语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无论是林宁还是王津元,她们都具有在事业上独当一面的能力和魄力,在嫁入豪门后,又都选择不离不弃地照顾和支持丈夫的事业。

王健林与郭广昌能配得上“首富”的称号,都要感谢林宁和王津元两位“女主人”的默默支持。

01前言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有人创业成功,身价上亿;但是,也有人创业失败,变得倾家荡产。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寒门学子;

他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4万本金逆袭到身价400亿,并且在2018年的富豪榜中,他更是以625亿的身价登于榜一。

有人评价他为一匹黑马,悄无声息的从人群中站起来,也有人说他是草原上凶猛的猎豹,总是能快准狠的抓住猎物。

王健林和他是好兄弟,马云和他也是“闺中密友”,他就是郭广昌。

02 从寒门学子到复旦老师

郭广昌,1967年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农村里。

他是家中的小儿子,而且是郭家唯一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姐姐。

郭广昌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只能靠做一些体力活维持生计,父亲是一名石匠,母亲是卖菜的小贩。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一家人对郭广昌却是十分宠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姐姐们都会让给他。

深受宠爱的郭广昌,不但没有恃宠而骄,他反而明白父母的不易,和姐姐的谦让,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事实的确如此。

郭广昌在没有上学的时候,就经常会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知道母亲每天早起背着一大筐菜,走着去离家很远的集市去卖十分辛苦,所以,他也每天早早起床,背上菜筐和母亲一起去集市。

郭广昌的爸爸妈妈平时为了能多挣些钱,天天奔波在外,平时没有时间照看三个孩子;

郭广昌也从不埋怨,他会在爸爸妈妈外出的时候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会做好饭等他们回家。

郭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以后也过这种苦日子,所以,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教育孩子们:

“我和你们妈妈只能保证,让你们尽可能地吃饱穿暖,咱家的条件你们也看到了,不要和别人攀比,也别埋怨我们俩人;”

“我和你娘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重蹈我们俩人的老路啊,知识一定能改命。”

虽然这时的郭广昌才开始上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他一直牢牢地记得父亲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眨眼,郭广昌初中都读完了,这时的他面临着上中专还是高中的抉择。

在那个年代,中专的含金量比高中要高很多。

郭家的意见是,想让郭广昌上一个中专师范。

这样毕业之后,可以在他们的当地县城的学校里,安安稳稳做个老师,再按部就班的娶妻生子,也算是了结了郭父郭母的一桩心事。

最主要的是,因为郭广昌的学习成绩优异,去中专读书可以免去很大一部分费用,减轻家里的负担。

可是,郭广昌并不甘心在这个小地方待上一辈子,他觉着在县城里当老师并不算是用知识改命。

再加上当时1977年,高考恢复,更加激发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想走出去看一看。

于是,郭广昌坚定地对父亲说:“爸,我考虑好了,我要读高中,我要考大学,我想去外面看一看。”

郭父看见儿子的决心,也很欣慰,觉着儿子很有志气,就同意送郭广昌去读书。

这样一来,郭家的三个孩子就都要上学,上学的花销自然大一些,但是,郭父想着自己还能再奋斗个一二十年,咬咬牙就能把三个孩子都供出来。

郭广昌的父母为了三个孩子的学业,开始日夜兼程的工作。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的郭父觉着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一想到孩子要上学他就又继续拼命干着,他总觉着自己的身子骨还硬朗着。

但是,1981年,郭父在一次干活的过程中,由于太过劳累导致心神不宁,以至于操作不当,不小心伤到了右手。

他怕浪费钱舍不得去医院,就在小门诊随便地包扎了一下,本以为没什么大事,可是,伤口恶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最终因为耽误治疗,右手落下了终身残疾。

郭家主要的经济大梁突然断了,一家人只能靠着母亲卖菜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

而郭广昌的姐姐为了能让弟弟继续读书,选择主动辍学,外出打工,供弟弟读书,然后再补贴家用。

郭广昌看到姐姐的牺牲,十分感动,并暗自发誓:一定要学出个人样,不让姐姐白白辍学,不辜负一家人的期待。

于是,郭广昌带着一家人的期待,还有自己的梦想去了离家二十多公里以外的重点高中,开始了3年的圆梦之旅。

郭广昌对自己清楚自己的家庭条件,他为了能给家里省一些钱,他舍不得花几毛钱坐车去学校,每次去学校都是背着被褥徒步前去

他觉着学校的饭菜有些贵,他舍不得吃这么好的,所以他上学走的之前,都会从家里带一些可以长期放、不怕坏的食物,到学校吃。

在学校的他也十分刻苦学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尤其到了冬天,郭广昌怕自己早上起不来床,于是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盖一床中等厚度的被子,不让自己陷入安逸之中;

晚上别人都睡了,只有他还在挑灯夜战复习一天所学。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郭广昌说:“高中的时候确实是苦,可是现在想起来,也的确很充实;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郭广昌在自己的拼搏努力下,不负众望地考上复旦大学。

他不仅成为了学校的骄傲、父母的荣耀,就连村里都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为他庆祝。

可是,他选了哲学专业,却让老师有些出乎意料。

郭广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他的分数完全可以选一个工科、热门的专业,也不明白他为什么选一个冷门、文科专业。”

而郭广昌却不觉着哲学是没有用的专业,他说:

“哲学是一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如何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而哲学对于我来说,不仅能让我看到世界上的花怎么绽放、水往哪里流;而且还能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我觉着是很有意义的。”

就这样,郭广昌踏上了自己的大学之旅,这也的确改变了他的命运。

大一开学的时候,郭广昌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去了魔都,当他到了下车之后,被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惊到了。

他望着这所城市,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一个个都穿的花枝招展、打扮得也特别时尚;

他看了看自己的穿着打扮,觉着自己好像是“山顶洞人”,这时的他已经决心要在这所城市有个立足之地。

于是,郭广昌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除了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会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还有就是参加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和能力、丰富自己的见识。

在大学时候的他就显得很有领导能力,毕业之后,郭广昌因为优异成绩,被留校担任团委老师。

这份工作让郭广昌觉着十分满意,毕竟薪水高达500元,而且还是稳定的编制,这让他觉着自己这几年的苦没有白吃。

而担任团委老师的郭广昌,工作并不怎么繁忙,他想把父母都接来上海,给他们买大房子,可是现在的收入并不够,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外出开展副业。

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副业比较好,于是他就开始做市场调研;

他发现,当时的市场在许多地方都有商机,如果认真钻研,努力拼一把,那么一夜暴富不是梦。

而这时,郭广昌还结识了一位从海南来的商人;

在和商人聊天的过程中,郭广昌了解到,“下海经商”竟然可以挣这么多钱,他有些心动,可是他又有些舍不得自己的铁饭碗。

但是,郭广昌外出找副业的事情被学校发现,学校给予了他警告,他心中的天秤突然向“经商创业”倾斜。

而且当时的国家政策是鼓励经济发展,并且还鼓励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

1992年,郭广昌决定辞去铁饭碗,找好友梁信军一起合伙开公司,开始创业。

而他的朋友也爽快地答应了他,二人一共拿出四万块钱,在上海租了一个小的门面,创立了公司,主要是做市场调研,并取名叫“广信科技”。

郭广昌的创业之路就正式开始了。

03 郭广昌的创业之路

后来,郭广昌在被问道,为什么当初的公司起名叫“广信”时,他笑了一下,说:

“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叫什么,索性就把我的梁信军的名字各取一个字,代表我俩合作这家公司吧。”

虽说郭广昌成立了公司,可是公司里只有三十多台电脑和一个二八自行车。

规模很小又十分简陋。

他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去跑市场、为自己公司做宣传。

可是,处处碰壁,但是他并不放弃。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公司效益并不高,没有业绩、没有客户,让郭广昌一度陷入了困境。

但是,郭广昌知道,万事开头难;

他就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和努力,不分白天黑夜地去跑业务;有时客户凌晨一个电话就能把在睡梦中的郭广昌叫走。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终,郭广昌成功地拿下了元祖食品的订单,在这之后,公司的业绩开始上涨,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1993年,郭广昌就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

他看着存折中的钱,没有骄傲,而且一鼓作气继续努力,他知道这一百万只是个开始,他也坚信以后的他能挣到更多的一百万。

这时的郭广昌认为要扩大公司规模,招揽更多的能人异士,于是,他改组公司规模,并将“广信科技有限公司”改名为“复星”。

公司改革之后,郭广昌就丢弃市场调研,转做房产项目。

当时郭广昌发现上海有一家楼盘专门,是专门和外国友人合作的,他觉着这是一个客户明确、市场前景光明的一个项目。

因为,上海是一个大都市,未来在上海的外国人会只多不少,所以抓住这些客户一定能大赚一笔。

于是,郭广昌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进去,买下那家楼盘,开始专心致志于这个项目。

那段日子,他和员工们一起去做调查、跑客户,和员工们同吃同住;而且他还不断创新公司的决策,带领员工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郭广昌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1993年底,将手中的楼盘全部卖了出去,挣到了一千万,和年初比直接翻了十倍。

一千万,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郭广昌不仅一直有未雨绸缪的思想,而且他还有先见之明。

他知道,未来要是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发展业务多元化;

时代在迅速地发展,若只主打单一的业务,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根本来不及反应,就会被对手击垮,甚至永不翻身。

而这时,公司的员工在生物制药方面略有研究,就给郭广昌提议。

他也觉着这是个发展的好苗头,于是他利用自己曾经在复旦的人脉,花巨资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

之后,复星开始研究PCR乙肝试剂。

作为投资人的郭广昌,在1995年,PCR乙型肝炎试剂的成功研发,让他直接赚得1个亿。

就这样,郭广昌从1992年到1995年,三年的时间赚得1个亿。

成为亿万富翁的郭广昌并没有安于现状。

1998年,他将“复星公司”发展为“复星集团”,成为了真正的上市公司。

而越努力的人会越幸运,或许说的就是郭广昌吧。

他继续在房地产还有生物制药大量投入,通过扩大再生产,郭广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资本积累;

很快,他的身价就变成了400亿,直接让他成为上海首富。

之后,复星集团也冲出了国门,在欧洲一些地区都有身影,并且涉及多个领域: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实力也真正地凸显了出来。

这时的郭广昌才三十出头,就已经身价过亿,可以说是真正的年轻有为,听过他故事的人都说他是一匹黑马,是业内的风云人物。

他的名声瞬间在业内掀起波澜,许多人对他都十分佩服,郭广昌也广泛交友,不断扩大、更新自己的朋友圈。

这是看来,郭广昌当初辞去铁饭碗,一心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4万本金起家,然后经历6年,身价变成400亿的。

金子发光了之后,人们总会去观看。

郭广昌就是,他的采访、演讲、电视访谈几乎是不断。

这也让他意外收获了爱情,遇到了和他携手共度一生的女人。

04 和娇妻王津元结缘,共同携手余生

这个人是郭广昌的学妹,叫王津元。

她长相十分甜美可人,她比郭广昌小四岁,他们结缘于一场采访。

王津元是东方卫视的知名主持人,偶然的一天,她收到了第二天要采访上海首富郭广昌的通告。

她只是知道郭广昌是她的学长,而且在工作中也采访过不少商业大佬,所以一开始王津元对他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但是,当郭广昌得知采访自己的自己的小学妹,而且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就对她有好感;

只不过当时一事无成,怕耽误人家,就没有把这份感情宣之于口。

他还得知,王津元一直单身,觉着自己的机会要来了。

在采访过程中,王津元十分佩服,眼前这个从偏僻的农村里走出来的学长,更佩服的是,他能毅然决然的辞去“铁饭碗”工作,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对市场的洞察力,走到今天。

这次采访结束之后,二人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良好的印象。

并且也借着工作机会熟悉了起来,一来二去,二人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友谊变成了纯真爱情。

最终,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王津元,为了可以更好的照顾家庭,让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她主动的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当起了丈夫贤内助。

郭广昌也成为了大家羡慕的对象,家里有年轻漂亮能干的老婆,外面的事业也是如日中天。

如今的复星集团,在国内是九家医院的股东,在制药方面一直在不断研发新技术,做让人民放心的药;

而且还收购了外国的许多品牌,公司规模在郭广昌的带领下,越来越大。

在搞事业的同时,他还置身于公益事业,他懂得回报社会、感恩国家。

在香港疫情期间,郭广昌捐出一千万,让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05 结语

在看完郭广昌的故事之后,我们能明白,出身并不能决定你未来的高度,正好的诠释了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只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再稍加努力,一定能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对此你对郭广昌的事迹有什么看法呢?

 

原创不易,禁止抄袭、洗稿、如有必将深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48h内联系我删除。

上海最美主持人王津元近照,她都52岁了,都冻龄了!

从她的街拍照可以看出,嫁富豪老公的王津元身穿半裙搭配丝巾,彰显出满满的精致优雅感,真的是越活越年轻,到52岁了还拥有吹弹可破的婴儿肌。

网友:精品美人啊!

曾经有段时间,只要上海东方卫视的“午间新闻”节目开始,你就会看见一位面容姣好、谈吐优雅的美女主播,她就是今天的主角——王津元。

王津元1971年10月7日出生,天津人,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王津元毕业于复旦大学,主持东方卫视《东方新闻》、《双城记》等栏目。王津元多次承担重大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工作,秉承多年电视新闻工作中养成的客观、及时、细致的作风,主持风格大气、清新、自然。

王津元,1971年10月7日出生于天津,高中就读于向明中学。

1995年,王津元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又获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王津元从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担任记者和主持人,主持新闻节目《新闻透视》。之后历任《新闻追击》、《七分之一》、《东方新闻》等节目主持人。

现在主持《东方午新闻》和《双城记》。

王津元多次承担重大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工作,秉承多年 电视新闻工作中养成的客观、及时、细致的作风,主持风格大气、清新、自然。

不过这两年似乎在东方卫视的荧幕上,已经看不到了王津元的身影。

王津元为什么不出现了?

王津元离开电视台是怎么回事呢?

小编今天就来为大家揭秘一下。

2018年11月27日离开东方卫视的,开始新的生活,对于王津元来说是新的挑战。

其实大家经常会看到很多主持人们辞职的消息,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主持人这个职位,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王津元离开电视台,和她老公有很大的关系。

美女主播和富豪结婚生子在国内并不鲜见,女主播不仅漂亮有气质,而且大都知性高雅谈吐不凡,自然成为富豪择偶的最佳选择之一。

主持人的归宿是什么?

东方卫视主持人王津元给出了答案,嫁的老公又是富豪,又是学长,两人的结合堪称典范。

王津元的丈夫郭广昌,是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的董事长 ,婚后两人生有二女一子。

王津元和郭广昌的爱情故事如同偶像剧一般,非常的令人羡慕。

外界一直传闻说王津元的老公比她大十几岁,而且还有不少离婚、小三上位的新闻,这些通通都是谣言。郭广昌只比王津元大了4岁,王津元大学是在复旦大学读的,那个时候郭广昌是团委老师。

多年后成为主持人的王津元,去采访复星集团的老总,才发现对方竟然是郭广昌。这一次的相遇,因为这次的采访,两人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王津元作为主持人在采访中有条不紊,把整个采访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郭广昌和王津元的内心都有一丝悸动。

经过这次采访,郭广昌对王津元一见钟情,从此以后他变得非常的主动,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没过多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虽说郭广昌确实是有钱,但是两个人是心灵契合才走到了一块,婚后王津元生了三个孩子,家庭十分幸福。

生活上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成就。王津元和郭广昌的生活是越久越甜。

王津元是一名实力很强的主持人。

她嫁给了郭广昌后,就专心地投入到爱情里面去。

如今有了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生活非常和睦,非常幸福。

CFIC导读:

25年前,靠着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三万八起家,25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投资集团。从一个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公司发展成今天的全球化企业,核心力量是什么?

25年前,靠着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三万八起家,25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投资集团。从一个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公司发展成今天的全球化企业,核心力量是什么?

以下内容为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董事长郭广昌的企业经营哲学与投资之道。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真正大成的企业家,他的价值观一定是牢固且简单的。

01 核心力量

25年走过来,我深刻地明白要实现多个目标真的不容易。如果不是精英组织,一定没法成功。所以,复星从来都是要打造一个精英组织。

复星眼中精英的标准,我想可以用“0.01”来概括,即: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比最快的人还要快0.01的人;我们希望找到那些比别人在学习上更强0.01的人;我们更愿意雇佣那些能够比别人多积累0.01的人。

我一直认为复星有两种资产,一个是账上的资产,一个就是人才。从创立复星开始,我们就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5年来,复星能从一个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公司发展成今天的全球化企业,依靠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这些年里,复星是怎么用人的?如果要我来做一个小结的话,我对人才的看法可能有下面几个方面:

1)企业家精神

在复星,我一直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有”企业家精神”,何谓“企业家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你在公司工作,要充满工作的激情,能够主动对接复星生态系统内的各种资源,不断地创新、创造,不断去学习思考,遇到问题能创造性地想办法解决,每天为此而努力。

怎么理解它?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个球队,我们每个团队成员,都要保持踢球的状态,不能懈怠。如果有人不在状态,可能就会失球,球队想要赢球就没那么容易了。

2)学习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足,大多数人的智商和情商都差不多,但慢慢差别就出来了,差在哪里?看你会不会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我一直说,复星唯一提倡的就是学习,要比别人学得更快,懂得更多。

学习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一个壁垒,是和别人竞争的最最重要的壁垒。

我是学哲学的,也不懂怎么做经营,这些年就是一句话:边学边做,不断否定自己,看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3)不为经验所困

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员工在公司比较受欢迎。但对于经验,其实也要辩证地看。经验丰富的人做事情可能会得心应手,但多年来形成了固定的工作习惯,思维模式也会相对固化,改变起来会比较难。我担心这样的人反而容易为经验所困,在经验里走不出来,很难利用公司的资源去做对的、难的和大的事情。

有一种员工,就是所谓的“大白象”,有一定年龄,经验也很丰富,工作中也没什么错,但没有创新力,没有工作热情,也不愿意再提高了。

如何避免?还是不断学习。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员工,仍然保持着好的工作状态和事业的进取心,愿意不断学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对年轻人来说,他可能经验不足,但如果能够不断学习和思考,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界,这样的年轻人是我所喜欢的。

4)不喜欢一直跳槽的人

一个人对工作如果没有耐心,不敢坚持,不去做、不去积累,就做不成事情。我最不喜欢一直跳槽的人。工作上没有定力,总是觉得现在的平台不好,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别人、别的公司更好。他工作做得不好,从来不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总是把原因归结于他人,归结于公司给他的空间不够。

实际上每个公司都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问题是很容易的,抱怨和离开也是容易的,真正考验人的是直面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走了之。

5)鼓励一定程度的竞争

我经营公司强调一个“灰度”的概念,企业管理有灰度,各个业务团队之间的业务边界不是完全清晰,有一定灰度;新业务的发展,边界也往往不是很清楚。把每个人的职责界定的一清二楚,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工作,在这个年代是行不通的。

团队当中的每个人最好能保持一种适度竞争的状态。例如我们同一领域的投资团队会有几支,大家各自寻找最好的路径切入。许多好的投资、创新的好产品,都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从内部灰度竞争中迸发出来的。

另外,你想在哪里投资,就一定要去到那里,去呼吸那里的空气,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和他们交谈,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种感觉可能是你在办公室里读1万遍报纸都得不到的。

我在经营公司的时候就说,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也不会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如果你到复星来,老是问“你要我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等着我来安排工作,那你就来错了地方。应该是你加入一个公司,想利用这个公司的资源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

6)结果导向

说一千道一万,你在公司是否做出了成绩,这是唯一的标准,也是终极的标准。过程重要,但结果更重要。每个人都在工作中,都要对结果负责。

复星有KPI,但我并不主张僵化的KPI考核。我在公司鼓励大家,专注做事,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充分利用公司的平台和资源,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做事,做大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每天进步一点点,追求长期的结果,为公司、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那些专注做事、有情怀、做出成绩的员工,一定要积极认可,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

02 相信的力量

其实企业运营和个人状态一样,总会有高高低低的时候。我觉得做人、做企业就是一场修行,有时候,要把各种困难看成你修行的一个机会。

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品质是水,看上去水很柔性,但是它也很坚韧,它无孔不入。水往低处流,但是不见得它没有力量,假以时日,水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很多东西,只要你想清楚了,其实就这么回事。最重要的不是困难来的时候你怎么做,而是平时你怎么做。如果你在不顺利的时候能做到安心,那肯定不会去拜天拜地了,而是你相信自己平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相信是最重要的东西,要相信自己,相信每天所做的事情。

当然这个“相信”,一定是基于你平时要坚持去做对的事。如果你平时胡作非为,那要记住一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归根到底,不要等到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去修行,而是没来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这是最重要的。马云有一句话,我蛮认同的:你要修屋顶,要找阳光灿烂的时候,你要创新,一定要在企业好的时候。如果你那时候懈怠了,风雨来的时候就完了。

比如,复星一开始就是多元和专业兼顾。我们很早就看到了我们的弱点所在,所以在专业化上下了功夫。复星医药就是专业做医药的;复星就是专门做地产的规模投资;要做钢铁,我们就找钢铁业中最专业的团体来做;复星要全球化,我们在全球上布局,推行Glocal战略,就在海外当地寻找最优秀的团队。

对投资来说,资金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找双轮驱动,要做保险公司,要多元融资,要找到更好的资源。如今我们要聚焦家庭,也是因为复星看到了未来的市场所在、机会所在。

我做企业做到现在,自己越来越感觉人是需要相信一点什么的。人在面对未来时并不能看得很清晰,企业家在追求“商业真理”的过程中,也永远要习惯自己孤独地去做决策。

这时候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那么企业家该怎么做?该怎么样抵挡诱惑、克服贪婪与恐惧?说到底你心里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定要相信点什么。你最真诚相信的东西,往往最有力量。这里可以跟你分享我相信的几点:

第一、相信企业家精神。我觉得,马云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其实最核心的内涵,是强调对结果负责的创业企业家思维。创业企业家的思维,就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导向,讲究削尖脑袋也要把这个事情做成。

第二、我相信中国的文化,包括佛教、道家和儒家,是很平衡的。它会引导我们回到内心,回到真实所需要的东西。以前我看到儒释道三家有三句话觉得蛮有道理:

佛为心。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我们创业从心底深处还是愿意为社会做点事,如果没有这个价值观,你会委屈死。

道为骨。道家是一个修身的文化,人身体不好的时候工作会受很大影响,所以我提倡打太极拳,这样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

儒为表。儒家讲究入世,讲究责任感。所以复星从第一天开始就提出“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企业文化,这个理念也是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的。儒家强调要不断学习、要入世、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我也用这三点来不断勉励自己。

第三、相信自己。任何人必须要为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付出代价。很多人在做一个决定时候,他觉得付这个代价很情愿,但真让他承担这个代价的时候,他会说当时这个决定是因为外面种种原因决定的。

有些人只会说,企业在市场环境下,政府应该给他自由决策的权利,但是企业家要非常清楚,你做任何一个决定,都要为此负担责任,尤其是错误的决定。不能说因为我是为别人着想、因为我是受到种种诱惑,所有的借口都是不对的,至少你可以决定不做。

03 学习之道

以前我们提倡第五项修炼,就是强调建设学习型组织。现在在复星,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案例学习,尤其复星内部的案例学习,我们把公司的每一次投资决策当成案例学习的重要部分。

比如过去我出差,自己一个人拖着箱子就走;后来我觉得多带几个人,也是给大家一个共同学习的机会。因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谈的,别人又是怎么看的,这些都是学习。

现在企业的学习,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过去是等人家企业成功了,被哈佛的教授发现,组织一个团队去写作,最后写好案例再拿来教大家。现在基本等这个过程完成,那个企业肯定破产了。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当教授把企业的案例写好,这个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了。所以,要关注活生生的技术进步、关注活生生的商业案例。

还有就是复盘。把所有的商业案例复盘,这也是一种学习。另外复星每周的晨课,还有午餐分享和晚上的分享、交流,也都是学习。我们还有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像星冉、卓越、超越和领越,覆盖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学习需求。当然更重要的,我还一直强调要在工作中学习。

我自己学什么?怎么学?

我们做产业深度运营、整合和投资,很多人都会问我:你累不累?每个项目你都要看,去和团队交流。其实,这些对我来说,是很愉快的事情——你看到了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事物、了解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学习。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还要学会思考。别人做这个事、说这个事的逻辑是什么?没说出来的又是什么?逻辑又是什么?逻辑非常重要。并不是每个人心里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表达好。这不能怪他,因为背后会有商业敏感性的问题;但没听懂,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说真的没有听懂,那肯定要坚持去听,还要去悟。

另外,我每天会给自己留一点什么都不想的时间,哪怕每天五分钟。就是静下来,哪怕盘腿做个冥想。我觉得这对我会很好,因为会放空一下自己;当然练个太极也很好,也有这个效果。

总之,一定要给自己留下空间去思考、去听、去看、去学习。尤其是要去倾听竞争对手的想法、倾听客户的意见。当然有时候客户的意见并不见得一定是对的,所以都要去分析,能把客户的个别案例和数据相结合,这也是学习。

我觉得,我们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是生在了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有那么多演员在演出,更何况我们还坐在前排,可以看得很清楚,可以向他们学习。

所以,我们要享受这个时代,享受这种生活,享受我们可以不断去学习、进步。

作者:郭广昌

本文来源:了了的天空

 

延伸

阅读

郭广昌:创业很苦,但像火焰,燃烧着,很痛快!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现代企业家群体正式登场。他们迅速抓住历史性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很快崛起成为某个行业的开拓者、佼佼者,形成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民营企业家群体——“92派企业家”。

2018年11月20日,全国工商联机关报《中华工商时报》在“致敬四十年-中国民营经济40事40人”重磅策划的“统一战线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刊发了题为《“92派”:现代民营企业家的诞生》的文章,为我们讲述了“92派企业家”背后的创业故事。

作为“92派企业家”中的一员,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当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前途未卜,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这未尝不是一条更好的出路”。从38000元创业到总资产超过人民币5600亿元,创立于1992年的复星不仅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崛起的过程,更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92派”:现代民营企业家的诞生

邓小平南方谈话所引发的巨大波澜,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空前的政治冲击,也让很多人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一大批官员、学者纷纷走出体制,投身商海,由此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下海潮。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现代企业家群体正式登场。

是年,陈东升、郭广昌、毛振华、田源等一批人,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下海创业。这批人,深谙体制之长短,迅速抓住历史性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很快崛起成为某个行业的开拓者、佼佼者,形成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民营企业家群体——“92派企业家”。

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下海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彼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封锁,更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有一项数据记载,1991年,我国私营企业利润下降达67%,一时间,许多私营企业不是歇业关门,就是纷纷又戴上了“红帽子”。

当时,已是四川有名的“饲料大王”的刘永好兄弟们,正踌躇满志、满怀热情地畅想企业的美好未来,这样一场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让他们陷入了发展的迷茫。一时间,过去经常去企业视察的领导不再去了,企业采购、运输、销售很多环节开始受阻,竞争对手告他们“投机倒把”。

可以说,在1992年初之前的两三年,整个中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处于一种低谷状态,笼罩着一种沉闷、压抑、疑虑、无所适从的气氛,不少党内人士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姓“资”姓“社”的思潮,开始重新占据思想和舆论阵地。刘永好兄弟的境遇并非偶然,也非孤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让邓小平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

1992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时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女儿邓楠的搀扶下,悄悄地登上一列普通绿皮火车。这趟列车的运行轨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南巡期间,邓小平告诫人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谁不改革,谁下台。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干。

“南方讲话”犹如黄钟大吕,压倒了“左”倾思潮的瓦釜雷鸣,冲破了“问一问姓社姓资”的阴霾,推动了新一轮思想解放。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加速了对内开放、对个体私营经济开放的步伐。

在“南方讲话”精神指导下,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私营经济理论和基本政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会议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并且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邓小平南方谈话所引发的巨大波澜,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空前的政治冲击,也让很多人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一大批官员、学者纷纷走出体制,投身商海,由此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下海潮。

1992年,由此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一批人改变人生轨迹、实现人生价值的契机。

催生庞大的“92派”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还在《改革》杂志担任主编的吴敬琏去广东作报告,讲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主题,会场往往人满为患,官员、企业家,甚至学生都会去向他询问民间创业的前景。“我从中预感到,改革大潮已在涌动,民间创业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多年后,年届80多岁的吴敬琏,仍然能清晰地忆起当年的情景。

邓小平南方谈话,不光令人们的内心有了波澜,并且也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国家体改委随即公布了两个文件,即《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而这两份文件,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有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再加上这两份规范文件的出台,一场蔚为壮观的“下海”潮平地而起,一大批官员、学者从体制内出来投身商海。

这一年,浙江东阳人郭广昌刚满25岁,他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已有3年。大学老师,这份看起来既稳定、又体面的职业,如果当年没有选择辞职下海,或许多年后的今天,郭广昌已是站在讲台上的知名教授,亦或是各大峰会专家席上的常客。

彼时,比郭广昌大10岁的湖北人陈东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宏观经济研究,同时还担任了一本管理类杂志《管理世界》常务副总编,官至厅级。

陈东升在武汉大学经济系读书时的大学同学,同时也是湖北老乡的毛振华,当时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任处长一职,捧着着令人羡慕的“金饭碗”。

这三位年轻人,虽然身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但无一例外,都是名副其实的“体制内”精英。然而,邓小平的南巡之旅,让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郭广昌坐不住了,他拿着原本准备用来出国留学的3.8万元借款,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创业。在当年,郭广昌的月薪不过每月二三百元,3.8万元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一旦创业失败,则意味着,至少10年的工资收入打了水漂。

郭广昌心里明白,放弃这样一份稳定工作,选择创业这条路,即意味着前途未卜。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这未尝不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与郭广昌相比,学经济学出身,且年长一些的陈东升,下海之路则显得更为笃定和自信。早在创业之初,他就计算好了“下海”的机会成本,要么“当部长”,要么“创立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而毛振华,则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一段时间里,除了把国家体改委刚公布的两大文件,天天揣在怀里,逐字逐句摘抄、研读外,还经常骑着自行车,从中南海骑到东单陈东升的家,作为从本科到博士一直相伴而读的同学,他们曾经无数次交流过彼此的创业设想,经常整宿整宿地聊,夜深了就抵足而眠。

后来,离开体制后的陈东升,创建了如今被称为“中国索斯比”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4年后,他又组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谈起当年下海的原因,陈东升说在发起评选中国企业500强后,他的观点彻底改变了,意识到只有实业救国是根本的,经济决定一切;如果没能拥有一大批世界顶级企业,经济强国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毅然决定下海。他说:“我下海的原因,在中国企业家当中也是少有的。我觉得很高尚。”

就在陈东升创办嘉德的半年后,毛振华也从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辞职,决定从事信用评估,他要做中国第一家像标准普尔和穆迪那样的评级机构,于是创办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郭广昌则和同学梁信军一起,注册了公司,做起了咨询生意。多年之后,谈到当初下海创业,郭广昌说:“1992年市场改革以后,创业到现在的感受就是很忙很辛苦,但就像一团火焰,燃烧着,很痛快。”

其实,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改变的不仅是这三位年轻人的命运。据中华工商时报统计,这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海”经商。

这当中就包括曾在国家体改委任过职的陕西人冯仑,当年,他通过关系用数万元“换”来一家信托公司500万元投资,扛着“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兴冲冲地前往海南。

在海南,他碰到了几个志同道合者——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这些人和冯仑一样,也都是从政府部门辞职出来的。日后,他们被称为“万通六君子”,无一例外都成了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

其实,不管是郭广昌、陈东升、毛振华,还是冯仑,他们都只是当年中国“体制内”干部、知识分子下海的一个缩影。

下海的人,如过江之鲫。在这个“92派”企业家群体中,还有原深圳蛇口区常务副区长武克钢“被下海”,创办“通恒”;副县长热门人选朱新礼下海创办“汇源”;黄怒波去职中国市长协会副秘书长,创办“中坤”;王梓木去职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创办“华泰”……

再者如田源、王石、朱新礼、郭凡生、史玉柱……他们每个人,在各自不同领域里发光发热。

这一批极富时代色彩的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开始经商、办企业的活跃青年群体,被陈东升自诩为“92派”。

试水现代企业制度

陈东升曾对他为何提出“92派”有过一番解释。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开始回到改革开放的正轨。之后,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陈东升正是遵循这两个文件创立了嘉德拍卖和泰康保险。

陈东升说:“我经常说1992年是现代企业的元年,92派是中国现代企业的试水者,就是依据这两个文件。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办企业都是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再不是乡镇企业、民办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了,不再是按资本的属性办企业,开启了中国真正现代企业的时代。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体系。在这之前,我们只能说是计划的商品经济,还不能提生产经济;也有人说是鸟笼经济,计划是笼子,市场是小鸟,只能在一个笼子里飞。由此可见,1992年对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没有哪一代的企业家,能够像“92派”企业家这样,拥有如此深刻而统一的群体记忆,并以一个特殊的年份为自己打上了标签。

这群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而主动下海创业的体制内官员、知识分子,如今在商海已浮沉整整26年,有的人没有坚持到最后,有的人摔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当然,也有人成功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业故事和思想观念给关心中国经济改革与企业成长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26年来,这一群当年白手起家青年群体,其成长的速度是最快的。探究缘由,不难发现,当年率先走出体制内的他们,身上不仅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还是坚定的市场派。

“我们下海的目的不仅是赚钱,更是想在某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也是这样,十几年后,我们都成为各自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当年从国家体改委研究所辞官下海创办了慧聪公司的郭凡生,这样点评自己所属的“92派”。

“92派”创业,的确有它的特点。他们下海的目的很明确,不做小买卖,而是敢于动用大资本,去创办一家企业;在行业的选择上,也往往不会选择传统的制造业、农村企业等,而是选择真正走向市场化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服务、拍卖、信用评估、期货、保险、地产等行业。他们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把国外先进行业引入中国市场的空白领域,很快成为某个行业的开拓者或佼佼者,而“92派”,也成为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92派”之所以迅速成长为中国工商界的一股巨大力量,在今天看来,不仅在于这一代企业家,从根本上扭转了陈旧理念,更在于,这一群体用自己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助推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实力和生命力,为我国现代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变革开启了新篇章。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这样评价“92派”:“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的确,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观察,相较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下海潮,“92派”无疑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

回顾中国当代企业成长史,不难发现,1992年之前,中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此之前,企业都是按所有制成分划分,只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简单定性,股权单一,且不清晰。“92派”的出现,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发端、确立,“红帽子”等字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企业有了非常清晰的产权,至此,中国民营经济才正式步入发展与壮大的快车道,产权制度的确立也才最终使得这些企业家拥有了自己的财富,由此催生了一个财富阶层。

今天,“92派”企业家仍活跃于中国商业舞台上,未来无论他们还将走多远,这一代的崛起者,已经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命运走向,在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本文来源:上海市浙江商会

https://www.haizuanshi.com

上一篇:二胎概念股是什么意思(二胎概念股票)

下一篇:中兴股票 000063(股票行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